究天人之际 开汉儒新风
2019-01-16

文—宋紫鳳

学术之用,于个人而言,可为修身立命之道;于国家而言,可为治国理政之法。所以一朝之学术直接关涉一朝之气象。

汉初,国基初定,久经离乱,朝廷推崇“黄老之术”与“刑名之学”。“黄老之术”,道家者流,崇尚清简无为;“刑名之学”,法家者流,注重切实可行。同时,地方上,鲁地儒学根基深厚,亦有一些封国崇尚文学辞赋之士。各种学术流派随汉朝国力之复苏,也日渐复苏。

西元前140年,汉武帝登基,开创大汉鼎盛之世,而这一时期,汉朝之学术亦肇端前所未有之新局,即汉武帝兼采诸家所长,并用各类人才。而在教育方面,则设立五经博士,于是儒学从百家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官学。汉武帝以后,儒学逐渐显冠百家,成为支配社会之主流思想。此外,汉代儒学又有其时代之特点,调和了先秦儒家、阴阳家与道家之学,将儒学中的精华 ——“天人相应”之内涵强调出来。所以两汉学者普遍有一种学究天人之际的通达与博大之气魄。

以上即为两汉学术风尚之大概。而第一位系统总结阐述以“天人相应”为特点的儒学思想家是董仲舒。

董仲舒生平
董仲舒,是汉景帝朝的博士,讲授《春秋公羊传》。在汉武帝朝,曾二次担任封国的丞相。他不仅是一位大儒,也兼治阴阳之学,善言灾异。他治学的特点正是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结合阴阳家思想,将儒学中的精华部分 ——“天人相应”的理念强调出来。主张从天人相应的天命观出发,去修身与治国。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西元前141年10月,汉武帝诏举贤良对策。汉时,发生重大事件,或有新皇登基,皇帝往往会下诏书,让各地举荐人才入朝,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发表意见,这些人才被称为“贤良”。需要讨论的问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问”,贤良需按策问逐条回答,叫作“对策”。朝廷以此方法征求意见,亦用此方法甄选人才。

汉武帝连发三策,所策问非是具体政务,而是以天人相应的思想为基点,策问古今治世之道。董仲舒在这三次对策中脱颖而出,阐述了诸多重要的思想,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其一是王者受命于天,而灾异之变往往是上天对败政的警示;其二是春秋大一统思想;其三是广施教化,培养人才。

这些思想总结起来,看似简单,其实都有其深刻的内涵。还有很多精彩观点,因篇幅原因,不能一一列举,以后如有时间,或可专篇别述。董仲舒这三次对策被后世称为“天人三策”。

董仲舒二度为相
在汉武帝削藩以前,封国势力过大,一直是国家之大患。封国与中央朝廷分庭抗礼,甚至引兵向阙皆有发生。董仲舒对策后,被先后二次派到江都与胶西为相。

史载,江都易王刘非修治宫馆,结交豪杰,生活骄奢,一度曾有谋反之意。董仲舒在江都为相时,用道理劝谏刘非,最终使他放弃了叛乱的念头,终其一生,忠于王廷。而胶西王刘端则比江都易王远为暴戾残虐、狡诈强辩。凡是朝廷派去的二千石官员,若以汉朝法令来治理邦国,刘端就千方百计寻找他的过错,反过来用汉朝法律来惩罚官员;如果实在找不到罪错的,甚至下毒害命。但是对于董仲舒,即便是刘端这样的人,也因敬他是一位大儒,而对他予以善待。

告老归家 修学著书
后来董仲舒因病求去,回到家乡。晚年的董仲舒专心在家修学著书,不治产业。他最主要的一部著述是儒学著作 ——《春秋繁露》,此外,还有一部法律著作。史载,董仲舒虽然告老归家,但朝廷每有难以决断之事,常派人来向他征求意见。董仲舒依照《春秋公羊传》之义,引经断狱,这成为当时通行的断狱之法。董仲舒将相关的案例整理下来,成为《公羊董仲舒治狱》,也就是后来的《春秋决事比》。

下帷讲诵 三年不窥园
这样的一位鸿儒,他在平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史载,董仲舒“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此外,还有一段“三年不窥园”的佳话,说董仲舒担任博士时,教授《春秋公羊传》,平日“下帷讲诵”,即上课的时候,会在窗前垂下一幅帷幕。三年过去了,还有人没见过他,原因是他因为专心治学,讲诵三年都不曾向帘外看一眼,以致于外面的人很少看到他。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版本是说,董仲舒讲学三年,都不曾去园中走一走,以至很多人没见过他。而“下帷”一词,也因董仲舒的故事成为讲学或苦读的代名词。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一片诗 天地素颜

    下一篇: 【文化论坛】无尽的领略沐浴在阳光中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