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砚都:肇庆
2018-10-13

文︱美慧

肇庆,古称端州,以出产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而闻名。刘禹锡有诗云“端州石砚人间重”,李贺更赞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包公曾在此任知府,并留下“包公掷砚化渚洲”佳话。

地处粤西的肇庆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不仅山川秀丽,更因地理位置特殊,为粤西咽喉之地,自古就是西江流域的经济、军事重镇,有“岭南名郡”之美誉。

肇庆是一座历史底蕴非常丰厚的城市,有著名的古城墙、梅庵等景点。漫游在肇庆,宛如翻阅一本本的历史古籍,每一页都值得您去细细品味。

地理位置重要的岭南名郡肇庆位于广州市西边,背枕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扼两广交通之咽喉,控西江之干道,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在历史上曾多次成为岭南乃至大西南各地军事指挥和行政中心,史称“岭南名郡”。

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的肇庆,汉朝时期称为高要,隋朝时期改为端州,是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管辖地及军事基地。

宋徽宗赵佶登基前为端王,端州是他的封地,宋徽宗认为由于端州的灵气使其登上大宝,遂改端州府为肇庆府,并亲笔赐书此地为“肇庆府”,意为“开始带来吉庆”。

后来当地臣子在府衙前筑高台盖此楼宇,用以供奉此御书,故此楼又称“御书楼”。明代重建时改称丽谯楼。

巍峨屹立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位于市区旧城区宋城路,周长2800米,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在宋代以前,肇庆是没有城墙的。1041年,广西有个叫侬智高的壮族首领起兵反宋,1052年,他沿西江挥师连续攻陷邕(今南宁)、封(今封开)、康(今德庆)等州府后直逼端州。当时的端州太守丁宝臣,因为无城可守竟仓皇而逃。后来,朝廷派了大将狄青平定这场叛乱。鉴于这一历史教训,为抵御敌兵,知州江柬之在宋皇祐三年(1053年)修筑土城,以守护府衙。

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知府郑敦义扩建子城,奠定后世城墙之基础。城墙现在大部分保存完整,呈长方形,古城墙上雄伟的披云楼,历经沧桑的古炮台,让人不禁遥想古城当年的繁华兴盛……

香火鼎盛包公祠
肇庆包公祠坐落于城西厂排街,是肇庆人民为了纪念包拯功业而盖的一座祠堂。

包拯是宋代著名的清官,为官清廉,断案公正,关心民间疾苦,他曾在肇庆任端州府尹三年,为端州人民挖井引水,开荒教学,深受百姓爱戴,因此每年到肇庆包公祠朝拜的游客络绎不绝。

包公在端州的民间传说很多,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包公掷砚化渚洲”。

传说包拯在端州任期结束后,被派往别处履新,当地人深知包拯廉洁,不收礼物,于是暗中将一块端砚用黄布包裹著送给他的书僮包兴,要他在离开肇庆后才送上给包拯,包兴以为只是一块石砚便收下了。

当包拯的船行至羚羊峡时,江面突然风浪大作,包拯察觉事有跷蹊,查问下才得知包兴收了一个价值不斐的端砚,可是当时船只已离岸多时,不便折返,于是包拯便将端砚抛入江中。没想到在包拯掷砚之后,江面瞬间回复平静,这块端砚也瞬间化成如今的砚洲岛。

四大名砚之首:端砚
在中国的众多砚台品种当中,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端砚因石质优良、细腻滋润和涩不留笔、滑不拒墨,被推为“群砚之首”,肇庆也因此获得了“中国砚都”的美誉。

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又称端溪砚。

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肇庆地区就开始生产端砚。端砚因“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而得名,用其研墨发墨迅速,墨汁细滑,书写流畅而不损笔毫,且字迹颜色持久不变。

端州自从被发现后就迅速闻名。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有诗曰“端州石砚人间重”;名诗人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的诗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更让端砚闻名遐迩。


端砚在宋朝已成为贡品之一,在当时已经非常的名贵,因而宋代皇帝多次颁布不准广东官员擅自带端砚进京的诏谕。

上好的端砚,无论酷暑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自唐代问世以来,就广受文人青睐。清初,由于端砚制砚工艺十分雅致,特别是刻工纤巧,加上附以名人题识,砚铭等作为装饰,使得端砚身价更高,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此时的端砚已从实用价值演变为文玩之物,成为了欣赏品和珍藏品。

禅宗六祖惠能植梅处:梅庵
梅庵,位于肇庆市城西,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刹。

这座寺院为什么叫做梅庵呢?相传唐朝时期,禅宗六祖惠能曾经客居肇庆,并于一处山岗上种植梅树,为了方便灌溉,还用锡杖在不远处挖掘了一口井,该井现在还保留著,是肇庆城区内最古老的水井。

到了宋代,该地一位叫智远的和尚,为了纪念六祖惠能,便在此处修建了一座庵,并起名叫做梅庵,以示纪念。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A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Morality (Part 1)

    下一篇: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