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讯】
艺术品基金,是矿还是坑?
尽管艺术品市场时常会冒出造假、设局的新闻,但以往与“跑路”事件少有“结缘”,直至七月底曝出上海玺鉴金融老板孙星辰携夫失联,立即引爆艺术圈。
此事件一触即发连锁反应,不仅让该公司老板的各种信息成为业界的谈资,更让艺术+金融,尤其是与艺术品紧密相连的基金、P2P网贷等成为关注对象。恰巧P2P网贷又在近期集中暴雷,让艺术圈更添惶恐。
上海玺鉴并非偶发个案。抽丝剥茧之后,大家会觉得“艺术+金融”的跨界合作,尤其是艺术品与基金的联营,目前虽不尽如人意,但也在蓄势待发。
对比中国以外艺术品基金, 差在哪儿?
即便是现在中国国内艺术品基金的风光已大不如2011年,基金数量之多,世界其他国家无出其右。
百年来鲜见成功案例
虽然艺术品金融化的风潮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兴起,但其发端在西方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1904年,法国金融家Andre Level找到12位投资人,让每人出价212法郎购买一批画作,其中包括:毕加索、塞尚、马蒂斯等现代艺术大师的早期作品。在持有基金期间,这些买画人将画作当做家里的装饰。由此,巴黎的熊皮基金设立,并成为全球最早的艺术品专业基金。
10年后,法国艺术市场上演飙升神话,于是熊皮基金将这批画作送往法国拍卖公司德芙欧上拍。最终,这批艺术品的总额较原买价上涨了近5倍,甚至有的作品上涨幅度达10倍。然而,熊皮基金在1914年之后,便退出了历史舞台,之后很长时间,鲜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基金在市场上出现。
直到1974年在英国,由于自1973年底英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通货膨胀率持续数年居高不下,为有效避免由通货膨胀引发的资产流失,负责保管英国铁路员工退休金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开始了它举世瞩目的艺术品投资计划。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当时的负责人克里斯托弗·勒温决定,从基金中拿出4000万英镑(相当于如今的2亿英镑)来投资艺术品。他一共购买了2425件艺术品,其中不仅包括:欧洲古代的印刷品、印象主义绘画,还有欧洲经典大师绘画、中国瓷器等。
从1987年至1999年,上述艺术品陆续在苏富比成交,全部脱手。由于基金是在市场最高点时将这批艺术品脱手,所以共计获得了约13.1%的平均年收益率,远远高于同期的债券投资回报率。
然而,至今为全球业界津津乐道的英国铁路工人养老基金投资艺术品的成功经验,后世的真正效仿者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