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性是人性自由的保障
2018-09-18
文/李青城

人都渴望自由,自由自在的活着是每个人的向往。这种自由不但包括身体的自由,也包括精神的自由。有了自由,人的内心才能获得轻松愉悦的感觉。所以在东西方传统的教育中,传授知识只是其中一部分,通过各种古圣先贤的哲学思想,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才是最重要的。东方的圆容思辨,西方的一枚硬币有两面,等等,都是在帮助人从小培养开放的思维,客观、理智。越是客观的人,反而越能成为自己的真正主人。

可是,精神的自由对一个有着身体自由的人也并不容易拥有。人往往生活在自己假想的空间里,以各种观念给自己画地为牢。这些观念表现形形色色,但根本说都是为了保护自我的利益,或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欲望。这个“我”字如此令人烦恼,放下它不就完了吗?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到要改变自我时,不管是哪一种自我,人就会变得固执,结果就什么都改变不了。看来问题首先出在固执上。

一个人为什么会固执?认知水平低、视野狭小导致的思维固化是主因。

认知水平越低,视野越狭窄,思维越单一。这种人的思维模式固化,思考问题的维度单一,只能使用简单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逻辑分析往往是单线条的,还自以为思维缜密,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果。但如果反向推理或从旁观者角度看,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成立。比如有的当权者非常在意手中的权力,生怕失去它。假如他们自己是通过协调别人的工作而达到领导者的位置的,就形成一个观念,认为主动协调别人的工作是为了当权,那么如果看到又有别人在帮助大家协调工作,就认为此人必是心怀不轨,想要取代自己的位置。其实,反过来看呢?协调工作可能是出于多种不同的目的和客观需要。根本上说,协调工作是为了大家能够把各自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让工作做好。这与想当领导并没有直接关系。

有些人甚至没逻辑完全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以己度人活的很累。典型表现就是在遇到不同意见时,敏感而固执己见、自卑且自负,缺乏理解他人的意愿和能力,无法有效自省和换位思考。一个固守在主观世界里的人,往往把别人的意见当作是对自己的反对。其实如果能够客观的看问题,就会把那些意见看作是对事不对人。此时客观想想这些意见对事情有没有好处?如果事情成功了,自己作为事情中的一员、甚至领导者,是不是会得到更多的益处?执念一放,就轻松很多。
当然也有一些人本来不固执,但是学习到一定程度却固执了。这种人自己感觉非常有成就,是某个团体的领导或某个行业的专家。此刻,当年那颗虚心上进的心已经被眼前的光辉淹没,倾听教导与意见的耳已经被阿谀之声灌满。但是如果能从现有的位置跳出来看看更大尺度的世界,就会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越固执,内心越封闭;内心越封闭,越拒绝学习、拒绝理解和倾听,最终陷入了因为缺乏理解能力和意愿而越固执的恶性循环。

反之,越博学的人越懂得学海无涯,自己会越谦虚、越客观。能轻松的旁观客观世界,更能理解认识真相,也不会担心别人做什么都是针对自己而自寻烦恼。说句笑话,世界大了去了,人很多。有人不小心放个那啥,你闻见了,别人也闻见了,不能因为你闻见了,就是针对你。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莲华录羽山故事

    下一篇: 唐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