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王彬
“子虚乌有”这个成语出自于汉朝司马相如所写的〈子虚赋〉。
〈子虚赋〉以子虚、乌有先生,及亡是公三个人为主角开展出一个故事。内容说,楚王派子虚出使齐国,齐王调集士兵马车,陪使者出外游猎。事后,子虚去拜访乌有先生,并向他夸耀此事,贬低齐王。乌有先生则批评楚王生活奢靡,在旁边的亡是公听了两人的争辩,就以周天子在宫苑游猎的盛大气势来压倒楚、齐两国。
司马相如用“子虚”这虚构的人物,是为了赞美楚国;“乌有先生”就是没有此事,是用来为维护齐国反驳楚国;“亡是公”就是没有此人,是用来阐明做天子的道理。
文章的最后,归结重点是要提倡节俭,反对奢靡淫乐,借此来规劝皇上。〈子虚赋〉进献给汉武帝后,武帝非常高兴,重用司马相如。
因为〈子虚赋〉陈述的事情都是作者所虚构的,而“子虚”、“乌有”也是虚构人物,所以,后来“子虚乌有”就被引申为成语,用来比喻假设而不真实存在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