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球》艺术品私洽升级 ?
2018-03-11
一.艺术品私洽助市场恢复元气

近日,由Artprice推出的《2016年度艺术市场报告》与由欧洲艺术基金发布的《TEFAF 2017艺术品市场报告》相继出炉。据前者统计,中国艺术拍卖总成交量为9.14万件,总成交额为47.92亿美元,与2015年同比上涨8%,以38%的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一。但TEFAF的艺术品市场报告却声称,考虑到艺术品市场的综合销售状况,包括不对外公开的私洽交易等,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全球所占份额仅能位居第三。但即便如此,全球范围内的公开拍卖业绩总体下降18.8%,美国下降了41%,私洽交易几乎占了全球艺术品交易的70%,而全世界的私洽交易却在帮助市场恢复元气。

有艺术市场评论人士认为:“在相对成熟的欧美市场,藏家的购买习惯正在发生变化。在公开拍卖市场上高调举牌、天价竞拍的现象减少,更多的藏家选择低调的私下交易的方式,对于隐私的需求成为了这种变化出现背后的主要动机,而对于专业建议的需求和青睐无疑也促进了转变的急速发生。而这种转变甚至导致了近来艺术品和古董市场的结构性巨变。”

回顾2016年至今的艺术市场,从肯·格里芬斥资5亿美元买下了威廉·德·库宁创作于1955年的油画《交换》以及杰克逊·波洛克作于1948年的《第17A号》,到传说中的中国藏家为克里姆特创作于1912年的《阿黛尔·布洛赫·鲍尔二号》豪掷1.5亿美元,随著这些半私密性的交易不断被爆出,更多我们无法知晓的私洽业务被人们认定为辅助艺术市场成长的必要因素。

目前,佳士得拍卖行的私洽成绩已占到其整体业务份额的16%。2016年秋拍期间,佳士得在香港举办了展览“倾彩”,其中里希特、巴斯奎特以及毕加索等人的作品均通过私洽的方式出售。而任职于苏富比私洽业务部门的艾米·卡佩拉也认为,私洽最明显的优势是其不受拍卖旺季、淡季的影响,市场的大浮动震荡不会对私洽领域产生严重的威胁。

更加灵活、可靠的私洽正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对于售买双方来说,其优势都是显而易见的。一对一的服务代替了激烈的竞价、更低的手续费和佣金都刺激了交易成功率的上升。艺术市场专家季涛也认为:“每年春秋两季拍卖交易周期长,易造成资金、藏品的积压,不利于快速流通和回笼资金。而私洽则有利于解决粗放式拍卖活动无法照顾到的客户个性需求、降低成本以及保护隐私,将信息和资源进行合理的配比。”

但对于中国艺术市场来说,缺少透明度较高的交易平台以及监管、保障体系,私洽安全系数低仍是一个现实的软肋。此外对于国内拍卖行来说,现如今征集有分量的标的已非常困难,这已成为各大拍卖公司的共识,发展私洽无疑会让自身更加捉襟见肘,毕竟没有了竞价,业绩恐怕会不那么好看,在口碑为上的环境中,这是一个致命伤。

不可否认,拍卖行一家独大的局面不会让艺术市场的结构合理化,私洽业务的时代一定会到来。艺术经纪人制度的完善,画廊市场的规范化也是促进私洽业务发展的必要因素。但收藏者应自己分析私洽与拍卖在流程上的差异,区分利弊,对洽购艺术品的价值高低、真伪好坏做一全面判断——毕竟,面对私洽的诱惑,理性与谨慎永远是必要的。

二.苏富比与佳士得角力“私洽”升级

自2016年起,艺术市场进入相对多变的时期,各主要拍卖行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除了积极挖掘中端市场的潜力、扩展在线交易以外,以佳士得和苏富比为代表的拍卖巨头也投入大量资源来拓展私人洽购业务。

从一年两次声势浩大的春秋大拍,转移至舞台背后颇有些神秘的私下交易。私洽不仅仅被视为拍卖波动期抬高艺术品基本价格的方法,同时也是拍卖行赢得新客户,并切入竞争市场日益重要的途径。

相同的路径和不同的策略
3月2日,苏富比发布了2017年全年收益报告,除了年度营业总额达到5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外,更加亮眼的数据体现在私人洽购方面,7.5亿美元的销售额,比2016年增长了28%,同时也是苏富比私洽部门近四年以来的最佳表现,苏富比CEO泰德·史密斯(Tad Smith)骄傲地称其为“一次飞跃”。

私洽业务的快速增长,与苏富比加大在该领域的投入密切相关。2016年苏富比以8500万美元价格收购艺术品投资顾问公司“Art Agency,Partners”,委任其创始人之一、前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发展部主席艾米·卡佩拉佐(Amy Cappellazzo)与艾伦·施瓦茨曼(Allan Schwartzman)负责印象派及现当代艺术拍卖及私洽业务,并提供艺术产业咨询业务。

卡佩拉佐曾谈到私洽业务“前途无量”:“价值在增长,但保证金数额却已经开始下降,拍卖业务终究是不具扩展性的。没人能舒舒服服地把一场超过75件拍品的拍卖会坚持到最后,而且也不可能每个月都搞一场拍卖会,但是私洽却是每天都可以进行的业务。”

而在2017年2月,苏富比又招募了摩根大通20年的老将大卫·施拉德尔(David Schrader),由他带领一支由10至12人组成的位于伦敦和纽约的专职私洽部门,从结果而言,这些投入无疑取得了丰厚的回报。

佳士得在2017年的总收入比前一年上涨21%,达到了66亿美元,私人洽购部分销售额为6.118亿美元,比上一年下降了35%。与苏富比不同的是,佳士得并未成立专门的私洽部门,而是利用现有的部门专家的销售网络。这也部分体现了两家拍卖剧透策略上的差异:苏富比致力于将自己构建成一个提供全面服务的机构,而佳士得看起来更加专注于拍卖。

当被问及私洽业务部分的衰退时,佳士得美洲部主席马克·波特(Marc Porter)解释为第一季度佳士得在补偿结构上作出了调整,削减了从事私洽业务专员的佣金。而这一目前已经被恢复过来的政策,“在当时对我们私洽业务的数量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他说。

“我们在2017年第二个季度重新调整了政策,而且很快见效,数据也恢复了过来,”波特表示。另一个造成(私洽业务)同比下降的原因是,2016年卢浮宫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通过私洽,共同购买了两幅总金额高达1.8亿英镑的伦勃朗肖像画。

藏家为何热衷私洽?
虽然我们习惯于认为拍卖是缔造市场最高价的舞台,但在达·芬奇《救世主》4.5亿美元的惊人价格出现之前,艺术品交易的最高价格其实一直被私人交易垄断。

如2012年卡塔尔王室以2.5亿美元私洽购入塞尚的《玩牌者》,打破了杰克逊·波洛克的《NO.5,1948》2006年创造的1.4亿美元的艺术品交易纪录。3年后,卡塔尔博物馆私洽购入保罗·高更《你何时结婚》,花费3亿美元;2016年,美国对冲基金巨头肯·格里芬(Ken Griffin)也以同样价格买下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的《交换》,刷新了当时的艺术品交易纪录。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中国文化产业规模超8000亿:收藏是未来的朝阳行业

    下一篇: 《风向球》艺术品私洽升级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