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汉武帝识英才 司马相如妙文平巴蜀
2016-08-18

汉武帝派遣司马相如出使巴蜀等地。司马相如不辱使命,兵不血刃地抚平巴蜀、西南夷。图为汉武帝后元二年时汉朝的统治区域。(Kallgan/维基百科)

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年少就喜好读书习剑。学业大成之后,爱慕蔺相如“秉然正气,不惧霸气,而完璧归赵”的为人,希望像蔺相如那样建功立名,就更名叫“相如”。司马相如凭著家中的资财做了郎官,侍奉孝景帝,汉景帝不喜欢辞赋,看中的是司马相如的骑射本领,提升司马相如为武骑常侍,但这个职位并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喜好。这时,正赶上梁孝王来京朝见天子,一批辞赋名家如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人随同前来,司马相如见了很喜欢他们,藉有病辞掉官职,到梁国去做客、游学。梁孝王让他同各位儒生住在一起,司马相如和儒生们及游说之士相处了几年,创作了《子虚赋》。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汉景帝中元四年(公元前146年)梁孝王刘武死后,司马相如辞归回家,途经梓潼时,广汉郡(都治梓潼)太守赵护,慕相如之名,挽留司马相如暂住梓潼,司马相如即住于神山(即长卿山)读书、写作、讲学。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始离梓潼回成都。

这时,司马相如的家境已经衰败,贫穷无以为生。他与临邛县令王吉是好朋友。王吉平素很仰慕相如为人,告诉相如说,如果他长年出外求职做官而没有结果的时候,可以去找他。司马相如前去投奔王吉,住宿在临邛城下的都亭之中。王吉对司马相如非常恭敬,每天前往拜见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起初还接见他,后来就称病,派随从去谢绝王吉,而王吉对待司马相如越加谨慎庄重。

卓王孙和程郑是临邛城有名的富人,卓王孙家中有八百个家仆,程郑家也有几百人。两个人听说司马相如是县令王吉的贵客,就约好准备酒饭请司马相如,并邀请县令赴宴。

县令王吉赴宴,卓氏请来的宾客数以百计。到了中午时分,派人去请司马相如,相如却借口有病不能前往。王吉看司马相如不来,一口饭也不敢吃,亲自前往迎请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迫不得已,只好前往。司马相如到临邛,有车马随行,举止雍容典雅,甚为俊美,一出现在卓王孙的高贵宾客宴会上,“一坐尽倾”。

酒兴正浓之际,王吉捧琴上前,说道:“我听说长卿琴艺超绝,希望能弹奏一曲。”相如辞谢谦虚了一番,就弹奏了一两支曲子,整个宴席的宾客都为他的才气所倾倒。


司马相如弹奏了一两支曲子,琴声打动卓文君。(网络图片)

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新近守寡,喜好音乐。卓文君容颜美丽,《西京杂记》记载“文君娇好”,“眉色如远山”。卓文君不仅相貌美好,而且才华超众。


卓文君偷偷从门缝间窥视,心里喜欢。司马相如也很喜欢卓文君,他用琴声表达自己的心意:“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兮求其皇。”司马相如的“琴心”,只有卓文君能领会。宴会过后,相如用重金买通文君的侍者,以转达自己的倾慕之情。于是卓文君趁夜逃出家门,与相如私奔,一同去了成都。


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后大怒,断绝了文君的经济来源。相如与文君在成都家徒四壁,分文皆无,十分穷困。于是夫妻二人决定回临邛,开了一家酒店。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相如自己身穿牛鼻围裙,和雇工、奴婢们共同操作,在市中洗涤酒器。卓王孙听说后,感到很耻辱,连忙分给文君一百名家仆,钱一百万,以及各种嫁妆。这样文君同相如回到成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汉武帝即位,读《子虚赋》,复召司马相如为郎。汉武帝雅好文学,他们君臣相知,如鱼得水,司马相如才艺大展。汉武帝开疆拓土,抱负非凡,影响所及,司马相如的文风自然添加了更多的豪迈和磅礡之气。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载:“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汉武帝开疆拓土,雄才伟略,也感染了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也很想为朝廷建功立业。


司马相如妙文平巴蜀


汉武帝识人任人,破格任用司马相如为钦差大臣,相如得以在一年之中两度出使,喻巴蜀,通西夷。


事情是这样的。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番阳令唐蒙为中郎将,奉命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焚中的道路,征发巴、蜀士卒一千人,郡中又多派一万余人水陆转运粮食,三年还没有完工,他就用战时军兴法诛杀了一些违抗命令的少数民族首领,引发巴蜀骚乱。


汉武帝闻知此事,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派司马相如出使巴蜀,去抚慰因唐蒙征用巴蜀民众修石门道(从今宜宾经贵州至昆明的道路)而引起的民怨。抵达蜀地后,司马相如用“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的道理,写了一篇《喻巴蜀檄》以传达朝廷旨意,稳定民心,一面说唐蒙“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一面又说“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此举恩威并施,效果良好。


司马相如回京上报,提出通使西夷比通使南夷更为有利:“邛、筰、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这个意思是说,西夷的邛、笮(今西昌等地)、冉駹(今雅安等地)也愿归附朝廷。这个建议正合汉武帝心意。


司马相如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巴蜀,写了一篇《喻巴蜀檄》,平了巴蜀之乱。(网络图片)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司马相如被汉武帝任命为中郎将(秩千石),再度建节出使西南夷,接受南夷邛、笮、冉駹等部的归附。中郎将秩比二千石。建节,即持节,相当于后世的尚方宝剑。

司马相如受汉武帝委派,一年之内,两度衣锦还乡。蜀郡太守亲自到城门外恭候,县令为先导,受到当地官民热烈欢迎。司马相如也没辜负汉武帝的期望,兵不血刃地抚平西夷,拆除旧有的关隘,扩大蜀郡十多个县的疆域,把诸多蛮荒之地纳入大汉帝国的版图。

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被称之为“安边功臣”,名垂青史。

东汉史学家班固称赞:“巴、蜀、广汉本南夷⋯⋯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王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

据记载,司马相如完成皇令后,偕同卓文君一道进京就任新职,途经梓潼时,同卓文君一起再次到他当年读书、作赋的神山。他们夫妻二人步入林间小道,但见松柏千嶂,野花飘香。层林冠盖,郁郁葱葱。北眺梓潼山(今七曲山)苍翠如画。鸟瞰县城,历历在目。山下潼水潺潺,小舟点点,一副清新、飘逸的画卷,令他们夫妇二人难以割舍。

清刑部尚书王渔洋,乾隆年间入川经过梓潼登临长卿山时,即写有《长卿山》一诗,将此山誉为是卓文君留下的一弯黛眉。诗云:“泛舟潼水碧潺湲,一抹青峰想玉颜。留得文君好眉黛,薄云初散长卿山”。
    来源: 古春秋 责编: Sarah

    上一篇: 《史记》中的相人术

    下一篇: 酌古鉴今:雨中奏乐,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