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 瓦房之美
2016-08-14

瓦房,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一,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北方的红墙碧瓦,还是南方的粉墙黛瓦,都能令人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中特有的大器、敦厚、淡雅、古朴之美。

从北到南,瓦房曾经是普遍中国人的家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然而,越来越多的老建筑消失了,那些留存在大家脑海中的美丽回忆如今只能在照片中去追寻和回味了……

遥远的记忆

生于70、80年代的人,可能都存有一些关于瓦房的遥远记忆,那些凹凸有致的瓦片,承载了许多中国人厚重的人文情感……

瓦房是汉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此种房屋因用瓦片盖顶而得名。房顶上的瓦片一面凸起,一面凹陷,层层相压,鱼鳞似的一字排开,覆蓋于灰色的屋顶之上,瓦的颜色因地域不同会略有差异,北方多为大器古朴的青砖青瓦或红砖红瓦,南方则多为朴素淡雅的白墙黑瓦。


中国传统的瓦房很早就出现了,最初主要出现于寺庙、宫殿等建筑中,使用价值高昂的琉璃瓦,直到宋元时期,瓦房的用途才渐渐拓展到民间,至明清时期开始盛行。传统瓦房建筑具有防漏、防腐、通风好、采光好等优点,瓦片层层叠叠地铺在坡面上,形成了利于空气流通的缝隙,使得整栋屋子冬暖夏凉。


北方:大器、敦厚
中国幅员辽阔,建筑取材与形式通常依地形、气候、风俗民情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建筑群特色,更因地制宜的撷取不同的建筑材料,决定当地建筑主要的结构与整体特色的基调。

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各地建筑普遍呈现出大器、厚重的建筑特色。皇家宅第一般使用红和绿的色彩来做搭配,宫庙在建筑艺术中,更是将红配绿的对比发挥到了极致。一片片红墙绿瓦的美丽景致在茂林修竹的掩映下,让人升起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用素雅的淡色来做搭配,以示尊卑等级的差别。然而,尽管各地宅院格局不尽相同,构筑体系、用材作法和宅屋外观呈现种种乡土差别,但在艺术格调上,北方各地建筑普遍都反映出一种与南方宅第的朴素、淡雅的截然不同性格,表现出大器、敦厚的北方风貌。

南方:朴素、淡雅
在建筑色彩上,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形成了这里特有的朴素、淡雅风格,屋盖是青瓦,外墙用砖砌,屋顶、屋簷、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的形体节奏和粉墙黛瓦的建筑群体风貌。

「粉墙黛瓦」即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青砖、坡屋顶、飞檐翘角、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再搭配小桥流水,衬托得花红柳绿油菜黄,令人赏心悦目。在烟雨朦胧的江南,朴素淡雅、灵秀婉约,宛如一幅水墨晕染的山水画。

江浙一带的房屋通常是随河流走向延伸的线性布局,自由灵活地沿着河岸两旁搭建。水网纵横、泛舟采莲的鱼米之乡,交通便利,生活滋润。幽深的小巷,长长的青石版路,撑油纸伞的姑娘,桥上风景,水中倒影,令人流连忘返。在霏霏细雨中,黑瓦白墙的水乡民居小巧朴实而又朦胧秀美。

抹不去的回忆
无论是北方的红墙碧瓦,还是南方的粉墙黛瓦,这些富有诗意的传统民居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审美和工艺,根据自然气候、地理人文,就地取材,建造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是现代人所望尘莫及的,更是许多人无法忘却的乡愁和儿时记忆。

随着时代的迁移,越来越多的传统建筑遭受被拆除的命运,这抹浓重的中国记忆已逐渐淡去,只剩下些许轮廓──有关于中国的轮廓,那抹不去的红墙碧瓦、粉墙黛瓦,成了中国人最后的印记,犹如水墨画一般,晕染在中国人深深的记忆里。


为甚么古代建筑常用瓦片屋顶?

古代建筑常用瓦片做屋顶主要原因是因为瓦片是由黏土烧制而成的,黏土是某些铝矽酸矿物长时间风化的产物,它具有极强的黏性,瓦片可做成合瓦屋面,可防止雨水渗漏至屋内。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隔热,当瓦片交叠铺设于尖斜式屋顶时,可产生一个用于隔热的空气间距,可防止白天的太阳辐射热直接传至屋内。

古代房屋的屋顶都是用瓦片搭建的,但是造型却各具特色。古代建筑会根据屋顶的需要来设计各式各样的瓦,甚至是具有特殊功能的瓦片。比如屋簷瓦便具有排除雨水的功能。

瓦片历经形式大小和工艺的演变,承袭了三千年的建筑历史,以其美观、质朴、防雨、隔热之优点,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真实案例:在我10岁时竟然亲眼看见七爷八爷来索人命!

    下一篇: 灵魂住在人体 人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