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爱国精神也传播至华夏各地。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一提起端午节
我们的屈原肯定会出现
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就葬身汨罗江,但他的精神、文化和品格却至今影响深远。不过,围绕屈原也存在颇多争议,有人认为他对君王是愚忠,有人认为他投江是不够坚强、不尊重生命。本文尽量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屈原。
屈原不是真姓名 本姓“熊”名“平”
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说:“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在屈这个地方,而以屈为氏。在古代一个本族有一个共姓叫姓,某一个支派叫氏,后来姓、氏不分了,所以称屈原姓屈。”
屈原本姓“熊”,名叫“平”,“原”是他的字。屈原的生辰也很特别,这一天是公元前340年的正月初七,恰逢寅年寅月寅日,据李敬一介绍:“按照古人的意思,这是非常吉利的,所以屈原在《离骚》中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即上天给他很美好的禀赋,他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不够坚强? 为理想赴死终不悔
围绕着屈原,一个最大的争议就是“屈原为什么要自杀,他的死是否值得?”西
汉时期的文学家杨雄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沉身哉?”日前青年作家张一一也表示屈原“抗击打能力太差、内心过于脆弱,心智不够健全,存在性格上的明显缺陷”。
他一生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有四五年的时间,第二次则长达18年,即便如此屈原都从未动摇或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屈原怀石投江是因为公元前278年秦国攻下了楚国的郢都,李敬一认为这是“ 一种悲愤、一种抗议”,他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而他高洁的心灵又与混浊的世俗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这就是屈原的心灵独白,宁可投入大江葬身鱼腹,也不去蒙受世俗的玷污。余光中在《淡水河边吊屈原》一诗中写道:“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
忠君是愚忠? 以文学家气质从政
后人对屈原的另一大争议,就是他不是生活在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是生逢大分裂的战国时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为什么非要在楚王这样“一棵树上吊死”,何不另投明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呢?上世纪40年代,学者孙次舟就认为“屈原是楚怀王的弄臣”,是一个文学仆从。
对于孙次舟对屈原的质疑,闻一多在长文《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中回应道:“一个孤高激烈的奴隶,决不是一个好的奴隶,所以名士爱他,腐儒恨他。可是一个不好的奴隶,正是一个好的‘人’。”闻一多先生认为屈原挣脱枷锁值得尊敬。
屈原一直是以诗人的真诚和浪漫来从政的,而不是像张仪、苏秦这样纯粹地做个政客,他的理想和终极关怀都深深地扎根于他所热爱的那片土地,特别是国家陷入灾难之中时,诗人的真诚不容他逃避。同为诗人的余光中很理解屈原,他在《淡水河边吊屈原》中写道,“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太息,怪你为什么不游宦他国?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你不过流为先秦一说客!”
要介绍端午了
注意注意!
涨知识的时候到了
名称由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民间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