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学得到 陈寅恪的学问和精神
2016-06-04

陈寅恪(网络图片)

编按:本文作者黄启臣教授长期服务于广州中山大学,不仅与国学大师陈寅恪有地缘之亲及师生之谊,且以黄教授卓越的历史研究背景来谈陈寅恪更形深入。本期特刊黄教授大作以飨读者。

蜚声国内外的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1925~1947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是与梁启超、王国维和于右任齐名的四大导师。1948年南下广州,受聘担任岭南大学教授。中共于1952年对中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民国时期13所基督教大学之一的岭南大学被取消,主体并入中山大学并以原岭南大学校址为校址。陈寅恪随之受聘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此一直工作至1969年逝世,享年79岁。

广州中山大学的陈寅恪

1952~1964年,中山大学有三个一级教授,数学系的姜立夫、历史系的陈寅恪和陈序经。今天的中山大学文科再没有一级教授(全国各大学也没有)。

1976年「文化大革命」浩劫结束,自1980年代起,中国史学界等掀起陈寅恪热,各大学和各学术机构不断召开陈寅恪学术研讨会;出版社争相出版和再版陈寅恪的著作;研究陈寅恪的各科著作更是层出不穷,作为陈寅恪教授工作过的中山大学当然不甘示弱。

首先在图书馆内设立一个「陈寅恪教授纪念室」陈列他的珍贵藏书,并铸造一尊半身铜像置于门前,又在陈寅恪故居东南区1号的草坪路旁竖立一个红石柱,刻个陈寅恪生平。接着是历史系铸造一尊大一点的陈寅恪半身铜像,置于永芳堂办公室一楼大堂门口处。

近年,学校又在陈寅恪故居一楼北草坪处,铸造一尊坐藤椅式的全身大铜像,同时对外开放陈寅恪故居,供中外人士参观。

学校的这些举措,我猜想主旨不外是两个:一是纪念和充分肯定陈寅恪的高深学术地位;二是让一代代莘莘学子向陈寅恪教授学习,从而成长为一代代新人。

但是,就本人1957~1968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读本科及研究生,以后在校工作几十年长时间对陈寅恪教授的感性了解,和读过他的一部分著作的粗浅认识,我以为:我们这一代以至下一代的历史学或其他人文科学的学者,是无法学得到陈寅恪教授的渊博、高深学问和他研究的精神的。

因为按照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陈寅恪著作(网络图片)

请看下面的四个无法学得到的事实。

陈寅恪惊人的记忆力

第一个无法学得到,是他惊人超强的记忆力。

陈老师的惊人超强记忆力是天赋的、娘生的。我读大学和研究生时期在校园内经常听闻他的惊人记忆力,说他虽然双目失明多年,但他以前读过的史书资料,哪一段、哪一句出自哪一部(本)书的第几页,记得一清二楚。

他就凭此指导助手黄萱先生为他蒐集相关资料,然后口授指导黄萱撰写论文和专著。

特别是自1958年起,他凭惊人的记忆力又指导黄萱,历数年功夫,最后写成《柳如是别传》这部80多万字的巨著。该书出版后,被中外史学家评价为不朽著作。你说,当代或者下一代人,有哪一位双目失明二十多年的七旬老翁,可以撰写出这样的巨著。我敢答曰:无。

陈寅恪通晓多国今古语文

      陈寅恪故居。(网络图片)

第二个无法学得到,是他通晓多种外国今古语言文字。

与惊人超强记忆力相关,他出国读书时学习外国今古语言文字,学一种牢记一种,掌握一种、通晓一种。1904年,他去日本留学,通晓了日本语。1910年始,他先后到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和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留学四年,学会了德语和法语。

1918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除了英文外,还学会了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他转回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还学会了阅读蒙古文、梵文、巴利文、满文、藏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拉丁文和古希腊文等14种古文字,尤精于梵文和巴利文。

恕我孤陋寡闻,在上世纪,中国懂梵文的学者已经寥寥无几,到我们这一代的历史学者,根本无一人学过梵文。至于甚么巴利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等中亚古文字,更无人识得了。

陈寅恪就凭此蒐集中亚国家的古文字历史资料,结合中文资料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撰写有关论文和专著,得心应手,见解独具深邃。这一条,当今有那位历史学家学得到。我答曰:无。

陈寅恪坚持

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第三个无法学得到,是他坚持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如何研究历史?怎样做学问?陈寅恪在1929年6月为王国维所写纪念碑文时就提出,做学问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1953年,他对研究生汪籛说:
「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特别是研究史学的人,最主要的是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做学问,不应有在『某某主义或某某思想的指导下』这种定语,凡是有这种定语的都不是真学问。」
「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也不要学政治。」

陈寅恪坚持要以「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做学问,最集中突显在他于1953年给中国科学院任命他出任中古史研究所长的答复信上。

1953年,中国科学院决定设立远古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和近代史研究所,并任命郭沫若、陈寅恪和范文澜分别担任所长。委任状发出,在北京的郭沫若和范文澜马上赴任工作,在广州的陈寅恪未能按时到任。

于是中国科学院写一信连同委任状,请曾是陈寅恪的研究生、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的汪籛,亲往中山大学面交陈寅恪。

陈寅恪听读了信之后,请其夫人唐篑执笔代谢答复,提出两个条件:

1.允准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
2.请毛公(毛泽东)或刘公(刘少奇)给一允许证明书,以做挡箭牌。

当时,黄萱及中文系冼玉清教授,劝说陈寅恪教授不必这样答复。但陈却对他们说:

「我对共产党不必说假话。我只想为学术领域留一块净土,自从我为王国维作纪念碑文时,即持学术自由之宗旨,历20馀年而不变。」

汪籛将恩师的答复信带回中国科学院,后无下文。此事不了了之。

读者请看,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的历史学家、学者,有谁能学得到陈寅恪如此终生坚持以「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做学问。我答曰:更无。

陈寅恪无学位和专著却当教授

第四个无法学得到,是他没有学位和专著可当教授。

1925年,陈寅恪数度出国留学17年回到北京。当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主任吴密向校长推荐聘请陈寅恪。校长问吴密:陈是甚么学位?吴答:无学位;那他有甚么著作,吴又答:无著作,有几篇论文。于是校长为难地说:那怎么个聘法?吴密无语。

后吴密去找梁启超出面。梁启超找校长说:陈寅恪是没有学位和专著,但他的几篇论文水平,比起我梁某的等身著作还要高,你就「不拘一格降人才」聘他好了。于是校长批准吴密聘请陈寅恪为教授兼研究生导师。

时下或今后,有那位出国留学的历史以至文科的学生,即没有取得任何学位也没有著作,一回国就能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兼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我斗胆敢说:无。

以上就是我们无法学得到陈寅恪教授的四个方面。既然无法学得到他的四条,那么他研究历史的渊博、高深学问自然也无法学得到了。

末了。我在此要交代一下「我们无法学得到陈寅恪的学问和精神」这题目的来历。

本文题目之因缘

1996年,我到澳门参加「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大家敬仰的国学大师季羨林、任继愈教授也来了,而且刚好住在我的隔壁房。

季老,我是早认识了;任继愈教授,由于他是哲学史教授,以前从未在一起开过会,此次才谋面。有一天晚上,会议没有安排节目,我就到隔壁房找季老闲谈请教。谈话间,因为陈寅恪教授在中山大学工作十七年,自然谈到他。季老先是谦虚说:你我都是陈寅恪的学生,我们话题自然多了。

我说:季老,按理你不应是他的学生呀。你也是在德国留学回来的。季老说:我比他小22岁,我回国时,陈已经是清华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了,而且是最年轻的导师。当时我不是在清华教书,所以我们知道他何时上课,我和冯友兰、朱自清等就从北大跑过去旁听。

季老说:陈先生精通梵文,我在德国也学过,所以经常请教于他。这样久而久之,不就是他的学生了吗。后我说:说来惭愧,我在中大读了11年书,同陈老师一个系,当然是师生。但陈老师自1957年起就不开课了,所以我从未听过他讲课。就是说:他从未教过我。现在我根本不敢说自己是陈老师的学生。如果硬要说是他的学生,那就是名义上和辈份上的了。

后来谈到现在史学界如何向陈寅恪教授学习问题。季老倒是严肃起来说:

「现在大家都说向陈寅恪学习,但就我跟他认识交往10多年和听过他上课以及读过他的著作而说,我门根本无法学得到他那些学问和做学问的精神。因为他的学问实在太深奥了,而且涉及历史学、语言学、诗词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校勘学等领域;他做学问的精神实在太独特了。」

于是我说:我完全同意季老的说法。我读过陈老师的《元白诗笺証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和《柳如是别传》,我是硬著头皮读完,但完全读不懂。后来,我索性不敢再读他的其它著作了,反正读不懂。至于他做学问的精神,我(包括其他人)根本不能学。

光阴荏苒。我和季老当年的聊天,至今又过去20年了。现在想起来,我就借季老「无法学得到他那些学问和做学问的精神」这句话作为题目,写下这篇短文,作为敬仰和崇拜陈寅恪教授的一个意见,以求正于方家。

本文作者简介:黄启臣,1938年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出版专著《十四—十七世纪中国钢铁生产史》、《明清广东商人》、《澳门通史》、《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等27部;发表论文《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等230篇。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交响人生》以音乐救度人类心灵

    下一篇: 能够掌上遥诊的 武术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