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怪题让一半考生交了白卷
2016-05-22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系主任刘文典约请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为国文考试代拟试题。

当时陈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养,就匆匆草就普通国文试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

陈先生解释说:“盖曾游清华园者,可以写实;未游清华园者,可以想象。”藉以考核考生的史才(剪裁和组织材料的能力)、诗笔(艺术技巧的修养)和议论(对事理的识见)。

另一题为“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结果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

这次考试,对出“胡适之”而获满分的考生,仅周祖谟(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一人。答“祖冲之”者,也视为符合要求,因“祖”“孙”尚可成对。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数学家,是全世界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人。

还有一考生对以“王引之”,对得也不错。王引之是清代嘉庆年间著名学者,江苏高邮人,继承其父王念孙的音韵训诂之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学术贡献很大。考卷中凡答“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等都不及格。

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之时,因此有人在报上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不应出怪题“对对子”考学生。

陈寅恪撰文回应:“‘对对子’最易测验学生对中文的理解程度,因为寥寥数字已包含对词性的了解,以及平仄虚实的运用。‘对对子’也可测验学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还可测验其思想条理。对联在各种文学形式之中字数最少,但却最富于中国文学的特色。”

陈寅恪说:“上联‘孙行者’,下联标准答案为‘胡适之’。此联乃化用苏轼〈赠虔州术士谢(晋臣)君七律〉诗句:‘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韩卢’为犬名,‘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另外,盖胡(猢)孙(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

陈寅恪对于用“对对子”形式为考题,提出四条理由:一、测试考生能否区分虚字和实字及其应用﹔二、测试考生能否区分平仄声﹔三、测试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考察考生思想条理。

陈寅恪的解释文章一经发表,这场“风波”即告平息,可见陈公名望颇能服众。

陈寅恪先生对语文教学和考试命题的观点,在于突出中国语文教学的特性,对今天的语文教研不无教益。

(此文摘自《思维与智慧》)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若问后世果 但看前世因

    下一篇: 善恶皆有因果 看透何必说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