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泰山情结(三) 气势磅礴的封禅故事
2016-03-05

参观完庄严的道家建筑碧霞元君祠,顺台阶再上去是洋洋大观的唐代摩崖石刻了。整个一面石刻山壁作背景,颇有穿越时空回归历史隧道的感觉。大家争相在此拍照留念。

据导游介绍,这一面墙集合了唐宋封禅泰山时留下的许多石刻,而泰山最有名的就是历代帝王们在此举行的封禅大典。

何谓封禅?只怪我们读书太少,课本上也没讲过这么深刻的词汇,导游的解释简单明了:封禅就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封禅两个字分开讲,在山上祭天就叫“封”,在山下祭祀地,就叫“禅”。

回头自己查了一下资料,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 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班固说:“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

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当日晚上,我们观看了导游推荐的当地有名的大型实景演出——-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

演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音画一体,500人的封禅演绎与泰山春夏秋冬的景观变化,合成了泰山辉煌的交响。

相传史上有72位帝王来过泰山封禅,不过真正计入史册的只有秦以后的12位皇帝。他们在泰山上铭功颂德,给泰山留下了许多惊心动魄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其中秦、汉、唐、宋、清五个朝代的封禅最具意义。

往事如烟,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在今天已经化为时空交融的历史记忆。在此,重温那些朝代封禅的故事。

秦始皇封禅

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在历史上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封禅

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 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汉光武帝封禅

公元56年2月12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禅

公元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12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

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于公元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 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

宋真宗封禅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等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未完待续)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hinese Character "Ren" (忍, Forbearance)

    下一篇: 《成长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