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珠仙草幻化为林黛玉 以泪还债
林黛玉的一生是还泪的一生,是为宝玉哭尽眼泪,籍此还债报恩的一生。
黛玉失去父母、体弱多病、寄人篱下、最后为宝玉而哭、为宝玉而亡所走过的人生,尽管令人心酸落泪,却真的就是黛玉的因缘宿命,是她活着的人生目的。作者早在第一回就已经通过〝甄士隐〞道明了她本是天上的一棵绛珠仙草,以及欠宝玉灌溉之恩的因缘。为了报恩还债,她自愿随宝玉投胎人间,幻化成了宝玉的表妹林黛玉。这就是作者事先交代的,黛玉悲情人生的来由。
由于书中这几笔因缘关系的交代,比起庞大的故事,显得太过简略,彷佛无足轻重,又加上故事本身实在形象生动,催人泪下,人们真的很难相信,泪流而尽,会是黛玉来世的本愿;而这个〝还泪〞的本愿,竟然真的就是作者曹雪芹安排她一生的线索。
既然要以眼泪的形式还宝玉在天上对她的灌溉之恩,那么,她就一定要保证天天能够呆在宝玉的身边,为宝玉而哭尽她的眼泪。呆在宝玉的身边,如果是亲妹妹的身份,则无法达到这种目的,而世上最能让人伤心落泪的莫过于对男女之情的执着,这份执着越深不可求,就越会让人一生郁郁寡欢,不停的伤心流泪。因此作者为她设计了一个既能靠近宝玉痴情于他,又最凄凉无助、最能让她不停的伤心流泪的身世和遭遇。
黛玉高贵、多病而孤苦 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黛玉与宝玉还泪的因缘是书中众多因缘中最核心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头一回就清楚交代实质内容的因缘,并清楚的告知人们,书中的这台大戏,就是因还泪这个因缘需要了结,才使得众多其他的人物陪他们一同下世,将这场戏推演出来,因此宝黛的悲情人生,必然成为最重点的刻画。而这出戏,越执着就越凄惨,就越能提醒世人在红尘中为幻情所苦所累的可怕。希望人们最后像宝玉那样,看透红尘中虚幻的假像,返本归真,跳出苦海。
于是,曹雪芹,下足了功夫,按着黛玉还泪而来的人生线索,开始进入戏中,推演黛玉的一生,连带铺开整部大戏。
黛玉在书中一出现,就与贾雨村相关,上篇提到,贾雨村代表人生假像的一面,必然由他带领读者进入这台幻缘构成的大戏当中。因此,甄士隐随道士得道飘然而去后,作者很快就要让贾雨村跟黛玉接上合理的关系。
于是借甄士隐的银钱上京赶考的贾雨村,不久中了进士,成为县太爷,又因贪酷遭贬被革除官职,他只好将家人安顿回老家,便独自游历天下,来到潍扬一带,〝恰好〞听闻皇上今年钦点的巡盐御史就是黛玉的父亲。至此,贾雨村被作者合理的与黛玉联系上:正好稍感风寒,囊中银两已尽,听闻黛玉父亲林如海要请老师教导女儿,于是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黛玉的老师。黛玉的祖上曾为四代世袭列侯与书香门第的家世,以及黛玉体弱多病、林家无子(即黛玉无兄弟姐妹),父亲也无嫡亲兄弟(意味着黛玉在父母死后也没有林家叔伯接养收留)的基本情况也自然而然的藉着贾雨村的行踪在此交代清楚。
不管作者以怎样的方式呈现黛玉,都是为了让黛玉以合理的方式被外祖母接走抚养,从而能呆在宝玉身边不停的哭泣。因此,作者才会让黛玉拥有如此高贵又不幸的出身。她必须拥有高贵的身份,因为宝玉出生在公爵之家。要想安排她今后跟宝玉在一起,她还必须要拥有与宝玉密切的关系,因此,黛玉的母亲就是宝玉的姑妈,而且还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所以,黛玉母亲一死,贾母因思念女儿早逝,怜惜外孙女无兄弟姐妹扶持,父亲忙于政事顾及不到,又无叔伯婶婶照顾,还身体病弱,必然要将黛玉接走。
也就是说,黛玉必须被安排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才能理所当然的被外祖母接到贾府,从此紧跟宝玉,还泪了愿。如果黛玉有兄弟或叔伯,按古时的规矩,必然不可能常年呆在外祖母家,如果黛玉的母亲不是贾母的心爱之女,并在黛玉五岁时就病死,那么也很难有机会从小就来到宝玉身边,和宝玉同起居,几乎一个待遇,贾母对黛玉的怜爱和安置更加导致宝玉与黛玉过分的亲近,这一切的安排,看似极其自然,都是为了黛玉自小能离开林家、进入贾府跟宝玉一起长大,以泪还债而精心安排出来的。
所以,贾雨村刚成为黛玉老师不久,黛玉的母亲就病死,接着贾母遣人来接,黛玉只好告别父亲前往外祖母家,从此一步一步哭尽她的眼泪,泪尽必亡。而贾雨村起到带读者进入剧中的作用后,也因黛玉老师的身份,被安排同黛玉一起来到贾府,由贾府推荐又登上官场,将来会与贾府有必然的点点滴滴的联系,他既追逐着虚幻的功名,又等待着有一天故事结束时,功名尽失后,与甄士隐一同总结全书。
黛玉以世间合情合理的身份和原因,来到贾府后,刚一见到宝玉就大吃一惊:此人为何如此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而宝玉也一样,开口就说自己曾见过这个妹妹。这些叙述,就是提醒读者,绛珠仙草已经转生成林家小姐林黛玉来到人间,她要跟宝玉转世人间的愿望正在实现。这根缘线已经接上了。而且接上之后就意味着开始还泪。
因此紧接着,马上发生宝玉摔玉哭闹的场面。他问黛玉有无胎中带来的随身戴在身上的玉,得知她并无此类〝通灵宝玉〞,因此当场发作,要把身上的命根子,那块常年戴在身上的〝宝玉〞摔碎砸烂。那块宝玉,就是第一回甄士隐梦中见过的神僧手中要投胎入世的那块顽石幻象。于是林黛玉与宝玉从何而来,到底是谁,也就提醒的非常清楚了,而且紧扣黛玉还泪的因缘,刚碰上宝玉,就让她为宝玉的胡闹伤心的哭了一场,认为是自己说错话造成宝玉要砸碎玉石的后果。真是时时都在表现背后不得而知的因缘。从见到的那一天开始,就要为宝玉流泪,直到有一天自己自言,发现泪好像不多了,最终因宝钗和宝玉的婚事深受刺激,哭尽最后一滴泪,无泪吐血而终。
宝钗为成全黛玉而来
说白了,宝钗就是为成全黛玉的悲情人生而来,是助一臂之力的关键人物。按着这样的人生既定的目的,宝钗也是身不由己的来到贾府,但是却拥有在相貌、学识、性情身体、待人等各方面都比黛玉更好的条件,成为了黛玉必然的注定的威胁。而不是说宝钗故意跟黛玉抢宝玉。一切都是因为黛玉来世还泪的愿望造成的。所以黛玉到贾府不久略微描述她与宝玉亲密的关系后,宝钗也随之而来。因此作者才说,谁能看懂看透这本看似荒唐的大戏,谁就会放弃对虚幻的功名与人情的执着,悟道回天。就像空空道人一样,因抄录这本《石头记》传世最终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