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年前,我联系上一位多年没见面的老同学,大家很高兴,寒暄几句后,她突然问我:“你老公还是某某吗?”把我给说愣了,她随后说:“没换啊?现在时兴这个啊!”
看看周围的人,今天这个离了,明天那个又再婚了。大家都在婚姻的殿堂里忙忙碌碌,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把婚姻当回事儿,两个人一好了就住一起了,不好了就分开;换男、女朋友就像换衣服一样,还美其名曰: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但是,我想轻声地问朋友一句:“你找到了吗?”
讲到这些,我想起了一个古代故事。
北宋有个儒生叫刘庭式,去进京赶考,中了进士,可谓前程远大。进京之前他与本乡的一位农家女孩许下了婚约,但未下聘礼。在他赶考期间,女孩突然得了一场大病,导致双目失明。朋友就劝他推掉婚约,刘庭式却说:“许下婚约那天,我的心就已经给了女孩,虽然女孩的眼睛坏了,但心却是好的,我若违背婚约,岂不是我的心变坏了。再说人人都会变得年老,妻子年老色衰时,我们也不能更换年轻美貌的女子吧,人得守诚信,自己不能变心。”
就这样,他们二人结婚了,婚后刘庭式尽量照顾双目失明的妻子,夫妻和睦恩爱,先后养育了几个子女。当时,刘庭式任密州通判。任密州刺史的苏东坡听说了这件事情也深受感动,说:“刘庭式真是一位情操高尚的人啊!”
可能现代人会觉得刘庭式很傻,那么,他为什么这样选择呢?其实,古人的婚姻观跟现代人有着很大的不同。
儒家认为夫妇为人伦之始,夫妇之道比孝道更可谓人伦之本。“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夫妇正而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古人认为,婚姻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石。这个基石,摆得正,国家与社会才会稳定、繁荣、昌盛。与现代随随便便的婚恋状况所不同的是,华夏传统的婚姻观认为,婚姻不只是情感生活,更是一种守信的责任,恩义比爱重,道义比情长。
诗经里有一著名的诗句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很喜欢引用,特别是在新婚燕尔时,都有着这样的美好愿望。其实在这句诗的前面还有一句,叫:“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与你订立一份契约,只有生死,才能把我们分开。这样的婚约是何等的分量啊!那是一生的托付,一生的承诺,一生的责任。所以古人把婚姻看作终身大事,要拜天地,要天地见证自己的承诺。
在西方社会,人们同样对婚约看得很重,在教堂的婚礼上,在上帝面前发誓:遵照上帝的安排,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互相关爱、互相忠诚,不离不弃。把婚姻看得很神圣,很庄严。
而现代人在婚姻中更看重的是个人感受,“性解放”、“纵欲主义”,官员带头包二奶、养情妇、性贿赂,起到最不好的示范作用。有着官方背景的色情产业泛滥,在欲望的驱使下,人们渐渐淡忘了婚姻中的责任。
然而,当一个人不信守诺言时,对方也不会对你守信;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喜好、需要、利益放在首位时,对方也不会多考虑你的感受。
刘庭式娶瞎眼妻子,信守婚姻的承诺,保住两颗“好的心”,这两颗好的心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只能越来越融合,越来越心心相印。他们的幸福也就不言而喻了,那么他们不是最聪明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