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变异2亚型现149突变点 患者肺脾心肾皆受损
2020-03-04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正在世界各国迅速扩散,即将在全球形成大流行。中国科学院官方刊物周三刊文披露,最新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已出现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L亚型和S亚型病毒,其中 L亚型更具侵略性传染力更强。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版武汉肺炎诊疗方案的“病理改变”部分则指出,新冠病毒不仅会导致肺脏严重病变,也会导致心、肝、胆、脾、肾等内脏发生病变而受到损伤。

中国科学院期刊《国家科学评论》3月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续进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的论文。这篇由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员陆剑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崔杰共同撰写的论文公布了上述结论,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论文介绍,研究者透过对103个新冠病毒(SARS-CoV-2)全基因组分子进化分析,发现病毒株已发生149个突变点,而且多数是近期产生的。新冠病毒更已经演化出L和S两个亚型,其中有101个突变点就属于这两个亚型。从比例上看,L亚型更为普遍达到70%,S亚型则占30%。

据了解,所谓“亚型”指的是病毒因基因(DNA)排序不同,产生蛋白质形式上的变异。

论文称,在研究的这103个样本中,大部分患者只感染了L亚型或S亚型其中一个,但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案例:近期有过武汉旅行史的美国患者分离出的病毒株,显示该患者可能同时感染了L型和S型。论文表示,目前还无法排除新突变型的可能性。

论文表示,上述两个亚型病毒的区别在于病毒RNA基因组的第28,144位点。其中L亚型是T碱基(对应亮氨酸,Leu),S亚型则是C碱基(对应丝氨酸,Ser)。

通过与其他冠状病毒比较,发现S亚型新冠病毒与蝙蝠来源的冠状病毒在进化树上更接近,从而得出S亚型相对更古老的结论。同时研究也表明,L亚型的病毒具备的侵略性传染力都更强。

论文认为,目前迫切需要结合基因组数据、流行病学数据和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患者临床症状图表记录,进行进一步全面研究。

资料显示,这篇论文的作者之一的陆剑,拥有北大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学士学位、遗传学硕士学位,并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进化生物学博士学位。毕后曾在康乃尔大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系工作,2013年回到北大生命科学院任研究员。

另一名作者崔杰,则拥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他主要研究分子生物学,特别关注病原发生、病原与宿主共进化、癌症大数据、癌症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相关的病原分析等领域。

另据了解,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3月4日发布的“新冠肺炎(武汉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新增了“病理改变”部分。根据这部分的内容,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仅会导致肺脏发生严重病变,包括脾脏、肺门淋巴结和骨髓、心脏和血管、肝脏和胆囊以及肾脏等其他器官,也会发生病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新版诊疗方案指出:依“目前有限的尸检和穿刺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显示死者肺脏呈不同程度的突变,脾脏明显缩小,心肌细胞可见变性、坏死,间质内可见少数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浸润等多器官病变。

据新版诊疗方案的“病理改变”部分介绍,新冠肺炎患者的肝脏和胆囊的病理改变中表现为:肝脏体积增大,暗红色。肝细胞变性、灶性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肝血窦充血,汇管区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细胞浸润,微血栓形成。胆囊高度充盈。

在患者的肾脏病理改变中,肾小球球囊腔内见蛋白性渗出物,肾小管上皮变性、脱落,可见透明管型;间质充血,可见微血栓和灶性纤维化。

在骨髓的病理改变中,发现骨髓三系造血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数量减少。

其他器官则表现为脑组织充血、水肿,部分神经元变性;肾上腺见灶性坏死;食管、胃和肠管黏膜上皮不同程度变性、坏死、脱落。
    来源: 新唐人 责编: Kitt

    上一篇: 中共“网络大屠杀”正式启动 网上哀鸿遍野

    下一篇: 武汉病毒攻击中枢神经引发脑炎 患者频发抽搐


    相关新闻

    一周点击排行
    过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