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面面观
2017-12-17

文/李明
关于第四届乌镇世界网络大会,有一个不是段子的段子。那就是网管部门被上级要求,将一批词汇列入敏感词,从而不能在微博、博客、公众帐号、论坛、贴吧等互动平台上出现。这些词汇包括:世界404大会、世界局域网大会、世界讽刺大会、低端政党大会、新时代统战会、低端组织大会、丐帮大会、世界撒币大会等。然而这些敏感词却精确的描述了所谓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另一面不同于媒体镜头前的样子。


与会者的“特权”
在媒体的镜头前,这次大会很热闹,微软、谷歌、苹果和中国的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网络巨头都现身会场。,并且这三天中,乌镇成为中国大陆和世界网络唯一“正常”链接的“特区”。


《纽约时报》记者孟宝勒(Paul Mozur)称:“在中国,只有在世界网络大会上,网络才真正和世界连通。”


2014年第一届开始,为保证中国乌镇品牌世界网络大会顺利进行,中国电信提供了专用无线网络“iWifi-Wuzhen”供5万人同时上网。当局暂停网管措施,与会嘉宾使用本人手机号码注册验证后可正常使用FacebookTwitter、美国之音、德国之声、自由亚洲电台、BBC中文网等被封锁网站。然而使用普通手机的用户,在乌镇仍受网络管制。


城中城、墙中墙
2015年第二届会议期间,乌镇提前一周全面戒严,政府成立专门的安保总部,南京军区装甲车部队进驻乌镇,每500米设岗巡逻,随时封路。开会期间进入车辆乌镇车辆需通过3层安检。会场中也能感受到一堵堵看不见的城墙。部分海外媒体记者被拒绝入场采访。维基百科创始人之一吉米.威尔士发言:“我相信其后果——任何一个政府想要在控制人民信息流通的想法,都将是过时而又徒劳的。(“I believe as aresult of this the idea that any one government can control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of what people know in their territory will become completely antiquated and no longer possible)”然而,现场中文同声翻译却广播成“还有,就是政府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当中对人们互相之间的沟通进行很好的分析。”


“乌镇”创牌者——鲁炜
前两周在大陆媒体中占占据焦点的最新落马的前中共中宣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鲁炜,作为三3年前首届乌镇大会的推手,这两天继续成为海外媒体撒不开手的话题。


纽约时报在首届大会后,称鲁炜为“中国网际网路的守门人”。20154月,“网路沙皇”鲁炜因“有权决定亿万网民看什么”,而入选《时代周刊》2015年“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


红墙更红,长城更长
法国世界报评论,鲁炜推动的乌镇世界网际网路大会,其“成功”表现为,中国的网络封锁模式如今已能毫不遮掩地的曝光于全球媒体。在乌镇的西方记者深有体会,北京不仅不再对此尴尬,甚至正在向俄罗斯等国输出网络监控制度。


矛:“开放、共同利益、共享未来”
盾:“网路主权”、“网路治理”
中国官媒反复强调著北京领导人在乌镇大会上的两类口号:一方面强调“开放、共同利益、共享未来”来吸引全球网路的商业与科技合作,另一方面强调“网路主权”、“网路治理”来证明对中国大陆网民信息封锁的合理性。


在经济领域强调主权,是让国人自由地的拥有更多的财富。在信息就是财富的网络世界强调主权,就是让国人自由地的拥有更多的信息。网络长城并不妨碍外国人,他们既能自由地的拥有其本国的信息,又能自由地的浏览的中国网络信息;然而对中国人而言,网络长城的吁存在,既禁止他们获取墙外信息的自由,又严格地的限制著他们在墙内发送和传播信息的自由。


一个对内强制、对外“开放”的“网络治理”的城墙内,是谁拥有“主权”?为谁“对外开放”?是谁的“共同利益”?是谁“共享未来”?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张阳自杀的四个疑点

    下一篇: 传四位副总理已定 一人选出乎意料


    相关新闻

    一周点击排行
    过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