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这个最初源于校园文化的“光棍节”,如今成为号称全民“狂欢购物节”,天猫、京东等电商在这一天屡创成交纪录。但与此相对的是,百货店等传统销售渠道呈现低迷之势,已陷入倒闭潮。
据来自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
2014年的11月11日,阿里巴巴天猫全天交易额571亿元;
2015年天猫“双11”交易额912.17亿元,同比增长59.7%;
2016年天猫“双11”交易额突破了千亿大关,达到1207亿。
对此,有媒体称,“双11”,不但是购物者的狂欢日,更是电商的狂欢节。
日本经济新闻报导,中共统计局7月公布数据称,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7%,中国经济表面上正在恢复平稳。但实际主要靠房地产泡沫和小型车减税政策支撑,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报导分析,中国经济唯一的积极因素,是维持两位数增长的个人消费。尤其是电子商务保持30%以上增速。报导援引调查公司艾瑞咨询预测称,2016年电子商务市场将达到5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增加32%,到2018年将达到7.5万亿元。
不过,令经济学家担忧的是,与网络销售快速扩张相反的,是实体经济的萎缩。包括百货店在内的传统零售业,正在逐步边缘化。
中国社科院9月发布的《流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6—2017)》显示,百货店陷入倒闭潮,并且有加剧的趋势。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调查的80家规模较大百货企业,2015年销售利润率下降19.53%,业绩不振直接导致关店频频发生。
《天下财经》援引蓝皮书报告表示,从2014年开始,中国的百货店从大中城市,尤其是北上广开始陆续倒闭。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大中城市倒闭的百货店在100家左右。特点是: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并不断加剧;不仅是大型百货店,中小型也难逃厄运;不仅是中资百货店,还有外国大牌百货店。
——马来西亚大型百货店百盛商业集团,出售了经营低迷的北京的商业设施;日资百货伊藤洋华堂在北京的发展如履薄冰,门店从9家缩减为3家;餐饮巨头美国百胜餐饮集团剥离了中国业务;泰国尚泰百货、法国巴黎春天百货、日本大丸百货、美国梅西百货、相继关闭或撤出中国市场……
就在电商“双11”狂欢大促前夕,据《北京青年报》援引《路透社》消息,有着百年历史的英国马莎百货11月8日晚间宣布,将关闭中国大陆剩余的全部10家门店。
《北青报》记者感叹:一边是电商的24小时成交量1207亿元人民币捷报频传、轰轰烈烈,一边是百年老店、知名商场黯然离去的背影,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令人倍感凄凉。
电商繁荣 实体衰退 是好是坏?
不过,不少财经人士忧虑:电商零售的火爆对中国的经济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能否真正提振中国经济?
《中国企业报》评论表示,互联网经济并没有那么神奇,电商天量的销售额更多是对实体商业的替代和挤出。其火爆的背后却是以实体商业的衰落为代价的。电商的恶性膨胀将对更多行业产生伤害,成为拉动中国经济下滑的破坏力。
文章分析,实体店倒闭潮的出现,将致使大量的商业地产无法出租、出售,同时也会导致大量人员失业。进而,会对相关的产业链条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一旦这种局面出现,将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造假行为泛滥的电商行业将对中国的商业信用体系产生破坏,使中国的商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此外,相对实体商业而言,电子商务领域更容易形成霸权和垄断,电商巨头更容易制造信息屏蔽,或者是把小商家、新商家的信息淹没在巨大信息海洋中,让新生力量无法获得面对消费者的机会。
一位实体店经营者也发文表示,随着网络疯狂的扩张开店,商品生产的数量也就更几何倍的发展。但人口的增长与需求的增长却是极其有限的,这就打破了供需关系的平衡,导致凡是淘宝能卖的商品严重产能过剩,中国企业长期生产低质低价产品,失去创新能力。
《财经》评论员刘戈认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给消费者带来很多实惠,但对制造商和流通环节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应完全熟视无睹。一味鼓励和支持电子商务,将传统零售渠道当作过时的业态不管不问甚至刻意打压,并不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