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是中国一大怪现状。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崔海荣表示,中国药品已达18万种,但老百姓基本常用药仅500多种。药价的虚高和重复药制作问题非常惊人。他建议:进口药盒上打上报关价,国产药盒上打上出厂价。但有媒体评论称,遏制药价虚高,标注出厂价远远不够。
评论:药盒上打出厂价治标不治本
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深深困扰着大陆民众。而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药价虚高。国家发改委曾数十次下调药品价格,但药价却越调越高。东方网刊登评论文章表示,针对药价虚高的问题,崔海荣建议进口药标明报关价,国产药标明出厂价,此举对于药价虚高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文章称,药品出厂价也是可以造假的。另外药品与其它商品不同,药品的消费者即患者,手中没有用药的选择权,选择用什么药的权力在医生手里。因此其价格不可以靠市场调节。而造成药价虚高的根本原因是医药系统的利益链。
文章认为,基本药物制度与集中招标制度,是药品流通环节臃肿、腐败的死穴。不少药厂和药商,药商与招标人员、医生之间,俨然已经结成顽固的利益同盟。整个行业形成无形的大利益同盟。
药商、医生不愿意接受暴利缩水,不愿采购低价药品,最后把这种暴利诉求传递到药厂,药厂为了迎合药商、医生,导致某些低价药停产,或者改头换面高价“复活”。中国药品种类达到18万之多就颇能说明问题。
凤凰网3月7日评论文章表示,由5000家制药企业延伸出的医药利益链条堪称庞大,左右着医药价格的最终形成。说白了,药价改革的症结在于,巨额利益难以均衡,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垄断与腐败构筑的暴利空间等因素,使得多年来的药价改革如同雾里看花,越看越糊涂。
大陆医药暴利
大陆官媒曾曝光,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2毫升4毫克的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出厂价为每支0.52元(人民币,下同),中标价为16元,医院零售价为18.4元,中间利润超过3400%。
山东方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2毫升20毫克的盐酸奈福泮注射液,出厂价为每支0.32元,中标价为18.49元,医院零售价为21.26元,中间利润高达6500%以上。
而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产自山东圣鲁制药厂的“葡醛酸钠注射液”零售价格为7.39元,而其生产价只为0.08元,其利润高达9137.5%。
医院“以药养医”是公开的秘密,但是这些医药单价的曝光,还是引起不小的震动,指大陆药品价格比贩毒还暴利。一网民坦言:“曝出的问题让人大吃一惊!如属实,则有白粉的暴利,无白粉的风险,超级潜规啊!”
医药中标价格遵循“潜规则”
按照中国现行的药品集中招标办法,所有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必须竞价采购,价格由当地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办公室审定公布。这个审定公布的价格也叫中标价,中标价是医院采购药品的最高限价,因此竞标价的制定成为影响药价的决定性因素。
据大陆媒体报导,一家药厂的负责人透露,药品投标和定价工作并不由药厂运作,而是由专业的医药代理公司负责。这家公司生产的一种治疗妇科病的常用药出厂价为7元,中标价高达56元,这一过程遵循了行业“潜规则”。
该负责人说:“(代理公司)去竞标以后,医药公司要挣多少个点,医院要扣多少个点,给大夫多少点,最后人家是多少钱,这就像是一个行业规定似的。”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虽然这种药品的中间利润超过了800%,但药厂也就挣1块钱左右,从7元到56元之间的差价49元被分摊给医药代表、医药公司、医院和医生。
报导称,从2001年开始中国全面推行药品集中招标。为了遏制药品虚高定价,发改委也为每一种药品制定了最高零售价,要求医院零售价不得超过,被业内视为“天花板价”。然而,即使不少药品的中标价比出厂价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但根据这样的中标价计算出来的医院零售价,依然低于发改委公布的最高零售价。
业内专家称,制定药品的最高零售价,目的是为了限制药价,防止药价虚高,但现实情况是,被称为“天花板价”的药品最高零售价更是高得离谱。该媒体记者多方联系价格主管部门,没有得到正面回应,成为继中标价之后的又一个巨大问号。
中共官员抬高药价
发改委将药品最高零售价制定为“天价”,其利润空间之巨大,让民众瞠目,这背后的黑幕、贪腐可见一斑。
发改委将药品最高零售价制定为“天价”,其利润空间之巨大,让民众瞠目,这背后的黑幕、贪腐可见一斑。(Getty Images)
2014年8月和9月,中共发改委价格司司长刘振秋等5名官员先后落马,令价格司一度被形容为“国务院落马贪官最密集单位”。这5名官员为中共发改委价格司原司长曹长庆、中共发改委价格司现任司长刘振秋、中共发改委价格司副巡视员郭剑英、以及两位副司长周望军和李才华。
这5名官员都曾直接或间接管过药品价格。2016年1月10日,大陆微信上热传一帖子,罗列这5名官员的10条罪状,揭开了大陆医药行业药价飙涨、回扣泛滥、滥开药成灾等大量黑幕。
罪状一、药价虚高 百姓受累
大陆的药价虚高,百姓负担沉重。仅中共央视曝光的案例就有:芦笋片价格虚高1300%,恩丹西酮价格虚高2000%,克林霉素价格虚高2100%,奈福泮价格虚高6600%,葡醛酸钠注射液价格虚高9137%。
罪状二、倒逼药厂提价
中国大陆自1999年起推行药品集中招标。帖文称,为了部门权力和他们个人的利益,发改委价格司的刘振秋、郭剑英于2006年强制推行“顺价加价15%”政策,即由他们主持招标,药厂按中标价向医院出售药品,而医院则可将药品价格调高最多15%,再供应给病人。此一政策让低价中标的药品无人问津,药品生产企业再也不敢低价投标,不得不找价格司寻求高定价。
罪状三、医生收回扣越演越烈
药厂为医生提供回扣成普遍现象,且越演越烈。例如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的贿赂成本已占药价的20-30%。以福建漳州医疗腐败案为例,全市73家公立医院100%涉案,95%医生涉案,药价50%用于贿赂。
罪状四、过度用药泛滥成灾
帖文称,据统计,由于医生收入90%来源于药品回扣,在回扣的刺激下,大陆每年过度用药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占在医院死亡人数的25%。中共发改委称,2009年大陆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准,反映抗生素、中药注射剂等回扣药品的滥用极为严重。
罪状五、激化医患矛盾 暴力频发
帖文称,在加价率管制政策倒逼下,药企必须豢养大量医药代表为医生提供回扣。医生敛财的现象,导致医患冲突甚至砍杀医生的案件经常发生,且越演越烈。每年医患冲突案件高达9万宗,世界罕见。
罪状六、政府巨额投资付流水
2009至2013年,大陆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累计30,682亿元,年均增幅24.4%。但资金都流进了药厂、医生、医药代表的腰包。
罪状七、大量廉价良药消失
“顺价加价15%”政策下,有回扣的药品淘汰掉无回扣的药品,回扣大的药品淘汰回扣小的药品,大量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的经典老药在市场上消失。
罪状八、“伪新药”大行其道
为提高药品定价,药企想尽办法搞“创新”,但这些药品绝大多数是改头换面的“伪新药”,只是“高定价、大回扣”模式下的产物,真正新药寥寥可数。
乱象九 药企逃税洗钱 收买高官
上游的药品生产企业为套取用于回扣的现金,普遍通过虚开原料、包材、餐饮、差旅、广告宣传、交通、会务等费用发票偷逃所得税。这些企业甚至买通省长、书记和物价部门。至于下游的药品分销行业,倒买倒卖税票、逃税洗钱也极为猖獗。
罪状十、官场腐败成风
药企疯狂与众多政府官员打关系,包括发改(物价)机构官员、药监部门官员、卫生部门官员、人社部门官员、工商税务部门的官员,还有纪委和检察院的官员。
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然而,近年来由于其公益性的淡化,“看病贵”成为公立医院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业内人士认为,造成目前公立医院看病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多方逐利造成药价虚高,“以药养医”模式大行其道。如果不改变制度,药价只会越降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