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顶级私校限制亚裔的原因(上)
2015-09-07

亚裔要进入美国顶级私立大学,SAT成绩得比白人学生高140分,比西裔高270分,比非裔高450分。2008年,哈佛SAT高分申请者中,50%以上是亚裔,但当年亚裔新生的比例仅17%。20年来,亚裔人口增长了一倍,但这个比例却一直变化不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要如何改变呢?

本土主义

我们华人的处境和100年前的犹太人相似。1900年,犹太人在哈佛新生中占7%,到了1922年,达到近22%。当时的哈佛校长洛威尔(A. Lawrence Lowell)给犹太人设了一个上限:15%,受到教职工的反对。于是,哈佛招生委员会开始利用“个性”等含糊标准来限制犹太人。今天,犹太人已经打破了这个限制,他们占美国人口不足2%,但在名校的教授和学生都稳定在20%以上,犹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捐款意识

以哈佛为例,平均年经费23亿美元,2009年,哈佛学费收入不足10亿,还发放了4亿多奖学金,其余差额来自捐款和投资。越是顶级私校,经费中捐款所占比例越大。要维持优秀的师资,一流的教学环境,前沿的设备,都需要金钱作后盾。

华人的捐款意识薄弱,认为已经交了学费,为什么还要额外捐款?要知道,公校的经费主要来自于纳税人的税款。而私校的经济来源除了学费,更依赖于家长和毕业生的捐款。

战后犹太人不再受名校歧视,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出钱出力不仅捐款,还注资名校,成为校董。他们甚至创办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从短期看,向学校注资,个人的收益不大,但对于整个族裔的未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4年9月,香港陈曾熙家族捐款3.5亿美元,成为哈佛创校以来金额最大的单笔捐赠,对华人的形象有着非常正面的作用。

但是,大部分华人还是不爱捐款。在中共建国后,消灭私有制,很多事情都通过强制完成。笔者认识的一位中专院校校长,他曾负担11个贫困儿童的学杂费,连续10年为当地修建铁路“捐款”,而这些是直接从工资里扣,比例也是按级别定好的,没有“自愿”这一说。所以,往往大陆华人习惯了“强制”,对国外这种约定俗成“自觉自愿”的捐款文化“水土不服”,或根本意识不到。加上中国红十字会的丑闻,华人很担心自己的捐款,成为某人的名包、名表、名车。事实上,北美的绝大多数慈善机构和私立学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

回馈社会的基因

名校的录取名额是一种稀缺商品,必然牵涉到不同价值观的权衡。哈佛注重招收校友子女,占学生人数的12%,因为校友给了哈佛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大量捐款,而捐款体现了家长回馈社会的基因,这种基因会陪伴学校代代相传。

社区服务

大陆的孩子玩命做题、拼补习班,毕业后除了做题特棒,收拾家务、孝敬父母都不会。身在海外的华人,多数已认识到这个弊端,但在那部大机器中转得久了,一时难以摆脱惯性。来到加拿大,很多华人学生和家长对社区服务漠不关心,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也不喜捐款,造成一些私立高中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愿再招收华人学生。美国华人比较早认识到社区服务的重要性,做得好些。

个人特质

华人被名校拒绝的理由之一是缺乏特色,千人一面,彼此之间没有区别,仿佛是一个机器里切出的饼干,大同小异。为什么会这样?

“个人特质”在大陆被视为“杂草”,被政治运动、思想教育课、标准答案等修剪殆尽,第一代大陆移民的观念形成后,在教育子女时还带着惯性。

很多华人家长,推孩子学乐器,学绘画,当孩子决定要以此为职业时,又竭力劝阻。犹太人却非常看重演艺圈,罗伯特•德尼罗、达斯汀•霍夫曼、迈克尔•道格拉斯、奥黛利•赫本、理查•基尔、哈里森•福特等都是犹太裔,还有著名的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西德尼•吕美特、乔治•库克等等,不胜枚举。事实上,犹太人当初进军演艺圈也是阻力重重,他们中很多人都改了姓,避免自己的犹太身份而受歧视。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Lisa

    上一篇: 美国大学面试注意事项

    下一篇: 哈佛培养学生的六种气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