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白
最近,一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帖子,成为网络爆文。短短的几天,点击量迅速超过千万。令人颇为意外的是,一篇小小的博文,竟然引得官方最大喉舌人民日报都坐不住也出来掺和了。
自媒体平台上的文章,能有千万阅读量,显然这个话题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作者吐槽北京人情冷漠,生活成本巨大。城市无限外扩造成交通不便,以及大量的拆迁、关闭特色小商舖,造成数千万北漂在追逐梦想的希望破灭而无奈的逃离,也让北京人再也找不回故乡的感觉。文章最后说:“还剩下2000多万人留在这个城市,假装在生活。事实上,这座城市根本就没有生活。这里只有少数人的梦想和多数人的工作。”
北漂几千万,各自有各自的辛酸,各自有各自的焦虑,借此文章发泄一下对北京的欲恨不得、欲爱不能,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人民日报却有些不爽。
大概是处于媒体“鄙视链”的顶端,高贵惯了,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上来就俯视一切:“此文是典型的怎么邪乎怎么写。先贴标签,再煽情绪。结论虽邪乎,但迷惑人的地方在于,不是一点边儿都不沾。”
人民日报认为,北京人情相对淡一些,但这正是现代生活的特征。“真实的生活充满希望。”是逃离北上广还是坚守,要看个人的志趣,但不管怎么选择,都不能算假装生活。
生活是什么?维基百科解释: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称。物质生活是人生活上的基本需要,精神生活则是人们在得到了物质生活后,所追求的另一种精神寄托。
北京的2000万北漂是不是在假装生活,不是作者说了算,当然也不是人民日报说了算。按照“生活”一词的定义,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论。只是假装生活亦或逃离,北漂们至少还有选择的权利。而更多的人,连选择假装生活的权利都没有。
这几日肆虐的高温中,西安连续发生农民工中暑猝死事件。这些农民工每天在城市中寻找赖以糊口的生计,拉电缆、捆钢筋、搬砖头,一个月挣著两、三千块钱。他们租住在破旧不堪的城中村,因为房东收取的电费比规定价格多出几倍,所以40度的高温下,他们舍不得吹空调也吹不起空调,只能在下半夜气温稍低时睡上两、三个小时,天明就要去找活干。
为了身后等著吃饭、看病、上学的老人和孩子,他们在生存线上挣扎著,付出了所有的汗水,甚至生命。但“生活”于他们,依然是遥不可及的梦,他们只是活著。可有时候,活著都是一种奢侈。
《活著》的作者余华曾经说过:“当你感受到活著就是活著,非常简单,当你拿起矿泉水喝的时候,你就是感受到活著,当你说话的时候你也是感受到你活著……活著的意义就是活著……”。
对于那些随时都可能在酷暑中倒下的民工,活著的意义就是活著。
如果说底层生存的残酷,让活著成为生活的全部意义,那么中产以上的阶层,他们的生活是真实而充满希望的吗?
最近一位企业高管晒了一笔账,说自己月薪3万,却无法支撑孩子一个暑假的支出。账单中包括出国游学费2万,保姆费5千,各种才艺、补习班费用1万。
有人说,晒著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白领,是炫富,也有人说,这是大陆中产教育鄙视链的典型。
大陆中产教育鄙视链,产生于中产阶层在小孩教育上的跟风、攀比,不顾实际能力,拼命用金钱在子女教育上砸出一条血路,只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接触高阶层的孩子。同时,瞧不起比自己阶层低的家庭,不允许孩子和平民的孩子玩耍。
中产们背负著天价学区房、天价双语贵族幼儿园、才艺、英语等各种高价补习班的沉重压力,希翼下一代能够脱胎换骨,成为上层人。然而,过著贵族般优越生活的孩子,骨子里却没有学到真正的贵族精神,他们的世界只有大人教给的矫情与功利。
教育鄙视链,让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一个仰视上层,鄙视下层的人,一定不屑于去关注别人生存的艰难。
3万月薪不够一个暑假花销的孩子,如何懂得同龄的留守儿童,宁愿整个暑假困在城中村10平方的小屋里,没有空调,没有玩伴,甚至连一张像样的桌子也没有,只能在油漆桶上放个菜板写作业,但可以和爸爸妈妈呆在一起的快乐?当然也更不会懂得大凉山的失学孤儿,为了逃离“每天只有洋芋”的日子,去学习格斗,在铁笼子里被打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才可以吃饱饭的凄苦。
一个被人为以金钱划分等级阶层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一丝温情,只有物欲,包括婚姻爱情,想想都可怕。
鄙视链这个词,近来越发的火,大概是缘于两张图表。一张是《中国式相亲鄙视链》,另一张是《中国式相亲价目表》。前者列出户口鄙视链:以京籍京户为最高。房产鄙视链:以中心城区和教育高地为最高。学历鄙视链:男以海归博士最高,女以本科最高。荒唐的是,女海归博士赫然列于鄙视链的最底端。后者列出相亲男女双方从顶配到高配到标配到低配到简配到不考虑的详细条件,“属羊女”成为不予考虑的唯一非物质配条件。婚姻在这里变成了明码标价的待售商品,感情连附属品都不是。
微信平台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谁不是一边娶妻生子,一边死在路上》,很多人说看哭了,因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一生。
一个男人,在家庭、社会的压力下,相亲、娶妻、生子,然后为了努力达到妻子的希望,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疲于奔命。上班挨老板的训斥,回家挨老婆的唠叨。只有每天下班时路上的拥堵,回家后关了汽车发动机呆在车库里抽烟的十分钟,才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
人生就这样在“车前功名利禄,车后柴米油盐”的无奈中一天天过去。直到生命的尽头,才发现自己原来早就死了,死在30年前的那场婚礼上,活著的只不过躯壳而已。而自己的儿子,也已然在重复著自己的老路。
当今中国人对于物质的追求,超越了任何一个国家与朝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都成了追求物质享受过程中被抛弃的东西。提高自身品味与素质的阅读,不如几圈麻将更能吸引人。约束人的行为,提升道德层次的信仰,成为被嗤之以鼻的“迷信”。而爱情,这个千百年来人类永恒不变的精神追求,已经沦落为婚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
这绝不是一个国家国民正常的生活状态。更不是有著五千年文化底蕴和道德传承的中华民族真实的生活状态。
人民日报说:“真实的生活充满希望。”如果说这样的状态就是真实的生活,那么一个除了钱还是钱的社会,一个冷漠而势利的社会,会有什么希望?就算是有希望,也不过是少数人的希望。
是什么让我们丢失了真正的“生活”?疲惫的我们,是不是该停下奔走的脚步,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