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迁都北京 紫禁城内主宰天下第一人
2016-07-22

北京紫禁城。(fotolia)

1368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将金陵(今天的南京)定为首都,老家凤阳定为中都,开封称北京,北京改称北平。此后,朱元璋也曾想将都城迁到关中地区,并派皇太子朱标前往陕西一带考察,但迁都一事尚未有眉目,朱标却因病而逝,朱元璋遂放弃迁都的考虑。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不久,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并迁都北京。这再次体现朱棣的雄才大略,迁都北京不仅仅是因为北京曾是他做燕王时期的封地,可以远离建文帝的旧势力,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北京山川形胜便于就近调动军队,方便指挥,可以防范元代蒙古残余势力,控制东北,并制天下。


长陵明成祖朱棣铜像(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同时,他还把长陵建在北京,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天子守边的气势以及皇宫和先帝陵寝都在前线的事实,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此后二百多年间,“用南京控制南方财赋,用北京控制北方边防”一直是明朝的基本国策。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在靖难之役时帮助朱棣的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为北方神,朱棣迁都北京,可以继续得到助力。而且从风水上看,北京“山环水抱必有气”,是一个理想都城。


玄武大帝像。(公有领域)

筹建北京城显吉兆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开始筹划营建北京的皇宫和城阙。

据《明史•成祖本纪》记载,当年,他下诏将于次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并分别派大臣前往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购木材。

《明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在大臣到四川金沙江、白水江采办木材时,众人还没有动手,便有若干大木滚入江中,等著运往北京。朱棣闻之大喜,便命名此山为“神木山”(在白水江边),还在江边建祠立碑。清代文献对此事件也多有记载。有人考证神木极有可能是楠木。而这一神迹的出现,应是朱棣建都北京的吉兆。


《潞河督运图》(局部)描绘了漕运的繁忙景象(公有领域)

永乐八年明成祖亲征蒙古回师后,下令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永乐十三年完工,从此北京所需物资可以从南方很方便的运输。

永乐十五年(1417年)初,在准备工作就绪后,北京皇宫开始营建。从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故宫、天坛、长陵以及其它建筑来看,当年一定花了不少心血,其设计者和建造者也绝非平庸之辈。

《明成祖实录》载,到永乐十八年十二月时,北京新都城工程建设完成了紫禁城等主要建筑的营建,“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是成。”也就是说,北京城的宫殿、太庙、社稷坛、天坛等,规制和南京的差不多,但是更加高大和壮丽,而事实正是如此。


故宫西北角的角楼与护城河(Czzhermit/维基百科)


金水河(Gisling/维基百科)

首先,设计者们为了废除元代的剩余王气,采用将宫殿中轴东移,使元大都宫殿原中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以此来克制元朝剩余王气;同时还凿掉原中轴线上的御道盘龙石,废掉周桥,建设人工景山,将其作为明皇城的一部分。

其次,重建宫城和皇城,嘉靖时期(1553年)又修建了外城,仅筑成南面一侧。北京城的基本轮廓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北京城双龙布局

现代研究表明,明朝人对北京城的设计建造是双龙布局形状,即一条水龙和一条陆龙横陈北京的中轴位置。


北京城的设计建造是双龙布局形状,水龙示意图。(网络图片)

水龙以南海为龙头部分,湖心岛是龙眼,中南海和北海构成龙身,什刹海是龙尾,摆向西北方向。

陆龙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宛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西长安街仿佛龙的两条长须,从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是龙鼻骨部,太庙和社稷址如同龙眼,紫禁城恰似龙骨龙身,四座角楼好像是龙的四爪,伸向八个方向,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正阳门好似一宝珠。通览北京中轴线的古建筑,呈现出巨龙锁珠之势,极富匠心。


北京城的设计建造是双龙布局形状,陆龙示意图。(网络图片)

永乐十九年(1421年),北京城正式建成,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南京城成为留都。朱棣成为紫禁城里第一个主宰天下的皇帝,并在此衍宗社万年之福,华夷绥靖,隆古今全盛之基,打造盛世鸿图。
    来源: 刘晓 责编: Sarah

    上一篇: 李自成继闯王名号 天佑屡脱险境

    下一篇: 粗鄙的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