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容:康熙教子戒除妒嫉
2015-05-09
如果说一个人的妒嫉,可以引发巨大的灾难、残酷的战争,绝非危言耸听。《封神演义》中,申公豹看到元始天尊让姜子牙去封神,愤愤不平的他,从此迷了心窍,乱了心智。在一念妒嫉的驱使下,申公豹惑言巧语迷惑了许多修道人,使他们放弃专心修行,下山助纣,最终葬身正邪大战的各种阵法中,可怜千年道行毁于一旦。妒嫉之心的危害,招致的罪恶小到危害人际,丧人性命,大到使人发动战争祸国殃民。

康熙大帝作为统领满汉蒙的一代圣君,在他文治武功的帝王生涯中,也遇到了众多强劲的对手,风雅贤儒的高德之士。康熙帝以他宽大的胸襟一一包容,对劲敌悍民做到怀柔远人、以德服人,对贤士做到不嫉贤妒能。康熙帝晚年总结一生的思想时,特别对皇子谈到了妒嫉的危害。

康熙帝训曰:“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徒自坏心术耳。古语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意思是,大凡人生在世,应当心存宽恕。看到别人得意的事,要心生欢喜;看到别人失意的事,要心存怜悯。这些都会使自己实实在在的受益。如果妒嫉别人的成功,喜欢看别人的失败,这有什么好处呢?只是自己心术败坏而已。古语说:“见到人得,如同己得。见人失去,如同自己失去。”能够这样保存身心,上天一定会护佑这样的人。

在大清的帝王之家,康熙帝教育皇子,并没有以他的彪炳功勋为首,而是推行“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或许对于他,有善德才能颐养身心,有善德才能除恶建功,福祉社稷黎民。因此教育皇子建议他们要熟读经史。他认为:“圣人经书所遗如许言语,惟欲人之善。”圣人经书中留下的正理,都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善。

在他的眼中,“神佛者皆古之至人,我等礼之、敬之,乃理之当然也。”对于这些古代道德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神佛,对他们施礼、尊敬,都是理所当然的。 康熙帝劝诫皇子,要多记人之善,而不记人之恶,对于那些幸灾乐祸的人,康熙帝认为是极其怪异的人,是有悖人性的人,一定会被灾难盯住,惹祸上身。

每每在改朝换代时,往往会出现类似亡国之恨继续延烧的祸乱局面,遗民不服新政就是社会最大的问题之一。从历史留下的典籍,可以看到康熙帝一生不妒前朝皇室,也不妒汉人世家士族。康熙帝的至诚仁心,多次带领百官亲拜明朝朱元璋皇陵,大度的胸襟使明朝的皇室子孙都心甘情愿的臣服。康熙帝礼遇遗民,命有才之士做官,对百姓实施轻傜薄赋,永不加赋,这些政策使民间最硬骨的遗民也都深受感动。

明朝宗室后裔石涛(出家为僧法号:元济),看到康熙治下国泰民安,物埠民丰,绘制了一幅《海晏河清图》,在康熙帝南巡期间送给他,并赞:“尧仁总向衢歌见,禹会遥从玉帛呈”。由衷的以尧禹比喻、盛赞康熙,并以“臣僧元济九顿首”的大礼,礼拜康熙。康熙帝的不妒,也像是大清的正气清源,保持着社稷的康泰。这股来自道德修养的清正之气,上可撑社稷富庶太平,下可泽被子民安福健康。

康熙的不妒,也在清朝的历史中,带来许多额外的插曲,其中之一的就是《朱子治家格言》。这本只有624个字的家训,影响了大清四万万的平民。这本书的作者朱柏庐既不是状元翰林,也不是皇子太傅,他只是潜心治学的“诸生”,就是一个读书人。这个享有盛名的朱子,康熙帝多次征召他入宫,都被他拒绝。康熙帝的大度容人并未因此生气,朱柏庐也没有受到“抗旨”的影响,继续安心的治学著作。回顾历史,康熙帝的盛世基业,奠下的不妒沃土,使一介平民都会有所作为。这段花絮,在近300年的历史中,也只是浪花一朵,却也是汹涌澎湃的历史大戏中,不可缺少的一朵。
    责编: Lisa

    上一篇: 古训:六不合,七不交!

    下一篇: 慈悲的包容:高僧与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