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站在一个特定的位置,即使看得很认真、很仔细,看到的始终都是事物的某一部分。(fotolia)
急促、响亮的电话铃声,搅乱了从白天的酷热中稍微降温的夜晚。是姨妈,告知母亲隔日早上要送碱粽过来的消息。她俩你一言我一语,最后,似乎没达成共识而不了了之。
我问母亲详情,老人家感叹道:“这个妹妹性子太急了!说风就是雨,也没明确时间,只道琐事处理完就过来,我还有例行工作要做,无法配合,她就表示──算了!”
次日,母亲问我要不要吃碱粽,原来,当天晚一点,姨妈就差她儿子送来了!果然,“山不转路转”,老太太们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自有一番解决之道。
我与母亲分享一些想法:在这件事情上,你们为什么没有交集呢?那是因为彼此心中只有“我”,各说各话、各行其是。当下,想到的是自己便利与否,未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所以,这样的观点将双方都困住,无法解开僵局。语罢,母亲点头称是,希望她能尝试着去拆卸“自我”架设的这道樊篱。
虽然并非当事人,但是旁观者清,也藉事练心。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与人发生矛盾或扞格时,大半的关键都源于固执己见、自我中心,以致听不到别人的声音、看不见别人的需求。此际的“我”,顽强又急切,一味的抵挡所有外来的“违逆”。而“违逆”岂是他人给的?其实是自己的观念造成的!
要打破这个制式的反应,得从自身做起,自觉、自省,然后着手调整。多角度的思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只站在一个特定的位置,即使看得很认真、很仔细,看到的始终都是事物的某一部分。但是当我们能以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时,就能跳脱盲点、消除偏执;待放下自我时,事情就可以顺利的进展。
年逾古稀的长辈,许多观念根深柢固、牢不可破,要改变绝非易事,只能劝说、提醒。倒是别人的故事,可以做为借镜──经由不断的自我觉知与省思,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