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孙自有儿孙福
2016-05-23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但是他虽然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却并不为子孙积攒金银,购置田地,反而教育孩子必须勤俭,要求他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的小女儿,只有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他所任两江总督的总督府。她认为进府,总要穿得光鲜体面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

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给的,但就是看到这条裤子的青色花边,曾国藩都觉得太繁复,太华丽了,认为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马上换掉,小女儿赶紧回房,换了一条没有花边的裤子。

曾国藩就是这样,从每一件细小的事情要求自己儿女做好,让儿女从小养成简朴是美的好习惯。

曾国藩认为: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下成长,是不可能树立大志的。开始是放逸,继而就是放荡,然后就是败家,官宦之家能够传上几代都不衰败的,真的是少之又少。所以应该由勤俭入手,教孩子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做人,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不仅要求自己这么做,自己也给孩子做出了榜样。在他吃饭的时候,如果碰到饭里有带壳的米粒,他就把壳磕开,把里面的米吃掉。而他的住处也非常普通,后来的府第“富厚堂”没有雕梁画栋,就是一种非常拙朴的木结构建筑,整个房子只不过比一般农户的院落大一些而已。即使如此,曾国藩听到盖房花费的钱数,都舍不得去住。

在那个时代,官宦人家一般都坐轿子,可是曾国藩却在信里告诉孩子,要步行去办该办的事,绝不许使唤轿子,同时他还要求孩子们不许使唤奴婢添茶倒水,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

曾家的家训,曾被许多名人奉为经典。曾国藩一生,没有为子孙留下丰富的物质财富,却给他们留下了清正、勤俭、廉明的德行,让子孙受用一生。

望子成龙,光宗耀祖,是天下人的普遍心愿。然而,成“龙”也好,成“虫”也罢,这中间都有一个由量到质的转化过程。如何抓好这个过程使之有利于孩子成长,却不是每一个做长辈的都能清醒明白的。

有些老人对子孙的未来总是忧心忡忡,总觉得不留下点财产心里不踏实,怕子孙怪罪自己。有的老人含辛茹苦地攒下几个血汗钱,只为子孙将来能有个“安乐窝”,一心为了孩子寻找轻松自在。

至于孩子的做人基本素质如何,却很少顾及。殊不知,这种畸形溺爱的结果,只能使子孙养成贪图享乐,不思创业的恶习,个别缺才少德的分子,还有可能滑入犯罪的泥潭,成为社会的蛀虫。

所以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路上,孩子的品德与修养才是重要之处!

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林则徐明确表态,不赞成给子孙留下钱财,这与曾国藩对待儿孙的态度也是一样的。

古人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理无时莫强求”,其实财富是福报的一种外现,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行善积德修来的。我们要想自己的儿孙有福报,就要从小教会他们行善积德,教会他们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

崇尚简朴、不慕奢华,自力更生,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传给后世弘扬光大。
 
    来源: 论道 责编: Kitt

    上一篇: 一则惊心动魄且震撼人心的真实故事

    下一篇: 原来如此:顺治帝出家之迷终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