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化
-
奇闻轶事
为什么到今天都不敢挖秦始皇陵?关于秦陵地宫的7大谜团!
有专家分析,秦始皇兵马俑坑总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秦陵面积是兵马俑坑总面积的13倍,深度是6-7倍。兵马俑坑经过陆续30年的发掘,实际发掘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5,即30年里一共挖了4500多平方米。照此类推,秦陵面积是已经挖掘的兵马俑坑总面积的50倍,那岂不是要150年,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是难题,而挖出的文物如何保护,更是个大问题。兵马俑在刚开始发掘出来时,表面有艳丽陶彩,但挖出后逐渐黯淡,甚至变黑;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千年鲜桃转眼化成一摊水。其它像是壁画、陶器、纸质、绢质、丝质等文物的保护还没办法很好的解决。因此,〝尽量不主动发掘〞在二十世纪中后期成为考古界的国际共识。
因为不能挖,所以关于秦陵的几大谜团,恐怕很长时间内还是无法解开了。
谜团1:地宫埋〝水银〞之谜
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
大陆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
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谜团2: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3:秦陵地宫有无飞雁之谜
据《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有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有一位三国太守张善还见到了这只金雁。浏览史书,我们发现司马迁和班固都留下〝黄金为凫雁〞之说。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能飞到天空,一直飞到宋国城墙上。
不过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要像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都成问题。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如果这个奇闻不是传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
谜团4: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
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谜团5:自动发射的暗弩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
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应该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
谜团6:2200年前的〝洋劳工〞
在兵马俑挖掘过程中,除了出土大量青铜器外,还发现了大量白骨。通过与部分现代人线粒体DNA数据参照,专家研究样品单倍群归属进行了初步确定,在秦始皇兵马俑坑埋葬着一具2200年前具备〝欧亚西部特征〞的人类遗骸,死者生前是修建秦始皇陵的劳工,是比较典型的波斯人。
〝洋劳工〞在2200年前已来到中国腹地,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谜团7:秦陵地宫有道〝防水大坝〞
秦陵地宫能保存下来,不得不提一道〝防水大坝〞,也就是地下那道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这一套阻排水渠和都江堰、灵渠有得一比,北京国家大剧院也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地宫的建成本身就说明了排水系统的成功,而阻水系统更是经历了2200多年时间检验。通过自然电场法和核磁共振法测出,在所推断的墓室和地宫范围内为不含水区,而阻排水渠外测的相同深度为含水区,从而证实这个地下阻排水工程迄今仍然在发挥著作用。这应该就是班固在《汉书》中所言的〝下锢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