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2015-11-21
大器晚成,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汉代王充 《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宋代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

历来少年得志者无不令人称羡,然而若能大器晚成,则更令人钦佩。年迈之际,还能守着一份信念和执着,着实不易。曹孟德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何等豪迈。纵观中国历史,大器晚成不乏其人,而最著名的、最为人称颂的当数下面五位。


姜尚

姜尚,即姜太公,又叫姜子牙,他排第一,肯定是没有疑异的。他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

姜尚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就这样一直到70岁,姜太公还是没有机会展现自己,一直默默无闻。当他得知周文王广纳贤士,他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后来发生了我们熟知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大获全胜。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2.百里奚

百里奚可以是中国历史大器晚成仅次于姜太公的另一位奇人,其成功历程曲折离奇。正应了一段古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百里奚,虞国人,字井伯,娶妻杜氏,其才华横溢,可由于家境贫寒,30多岁了,还没有什么作为。杜氏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只是呆在家里,有何出息呢?”,奚听从妻子的劝告,准备出去闯荡。临别前,杜氏杀掉唯一的老母鸡,没有柴烧,只得拆下大门闩当柴。百里奚饱餐一顿,杜氏抱着饥饿的儿子相告“你富贵以后,可别忘了我们”,百里奚含泪而别。

这之后百里奚辗转于齐国、虞国、宋国、晋国、楚国,长期颠簸、生活潦倒,苦苦寻觅“伯乐”而不得。最终秦穆公听说百里奚很有才华、有志气,派人以五匹羊皮从楚国换回百里奚,年近70岁的他终于登上了相位。


3.晋文公

晋文公的逃亡岁月,真可谓惊心动魄、九死一生。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 ěr),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国继位,并成就霸业。

公元前666年,晋献公派32岁的重耳守护蒲城。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重耳的母亲是戎族,他决定往翟族人的地方逃跑。从此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涯,直到前636年,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那年他已经62岁了!

4. 黄忠


黄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著名的定军山一战,黄忠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被刘备封为后将军。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

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站队,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导,很重要。

5. 苏洵

苏洵乃苏轼之父,“唐宋八大家”之一。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

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52岁),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来源: 网络 责编: Kitt

    上一篇: 每日汉字 姓穆的同学,你知道“穆”和庄稼有关吗?

    下一篇: 最懂关羽的还是曹操,各自见对方最后一面曹操说了同样的话


    相关新闻

    一周点击排行
    过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