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化
-
奇闻轶事
红领巾的来历
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在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当中,有相当多的青少年先锋运动组织,它们遍布于苏联、朝鲜、古巴、越南、东德、保加利亚、中国、老挝等国。
这些青少年先锋运动组织,相关的名称各不相同,但又基本有规律可循,例如叫做:“苏联少年先锋队”、“朝鲜少年团”、“胡志明少年先锋队”、“老挝少先队”、“罗马尼亚少先队”、“中国少年先锋队”等等。
与此同时,这些青少年先锋运动组织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成员佩戴红色的领巾。
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们要佩戴领巾?为什么这些领巾普遍是红色的?为什么它们不是黑色的、蓝色的、抑或绿色的?
要将“红领巾”这个事物的前世今生讲清楚、讲明白,就必须要从“童军”这个东西讲起。
“童军(Scout)”,又名“童子军”,其历史发源于英国。
在公元1899年的南非,“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在一次叫做“梅富根城战役”的战斗当中,有一个名叫“梅富根军校学生军团”的青少年部队,被英军组织起来、协助英军作战——当然了,这群娃娃兵,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乳臭未干,干的不是上火线的活,而是负责后勤:协助物流、医疗、通讯等工作。
尽管如此,这个青少年军团,还是为英军的胜利,贡献了很大的力量。这个由十几岁的孩子组成的少年兵团在战场上的表现,让当时的世人眼前一亮、刮目相看。
那时英国陆军的中将罗伯特·贝登堡(RobertStephensonSmythBaden- Powell)受到了这一群孩子的启发,并开始酝酿组织一种“童军组织”——罗伯特·贝登堡对此,萌发了极大的兴趣。
于是,罗伯特·贝登堡开始着手成立“童军”、并开始组织童军活动——当年童军活动的宗旨并不是参与打仗,而主要是:培养孩子们的勇气、冒险精神、耐力、团队合作、自信等良好的品质,以促进青少年在体格、智识、公众表现和精神上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公元1907年,作为全球童军运动创始人的罗伯特·贝登堡,在英国的“白浪岛(BrownseaIsland)”举办了第一次的童军露营运动,在这次露营运动中,罗伯特·贝登堡给童军的孩子们戴上了领巾,注意:这个时候的领巾,是“卡其布颜色”的,并不是红色的。
孩子们戴领巾的先河——由此而开。
为什么童军要戴上领巾呢?其实,“领巾”这个小小的玩意儿,其本身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可以作为“区分敌我”的标志之外,还可以用来抹汗、洗脸、擦身子、抹嘴……特别是在战场上负伤的时候,领巾还可以用来进行简单的包扎。
事实上在当年,不但是童军佩戴领巾,而且旧时代的水手、水兵,也是大规模地佩戴领巾:日晒雨淋,它用得上;不少国家的农民下地干活的时候,也会在脖子上系一条领巾,主要用来抹汗;柬埔寨的游击队战士,也是普遍地佩戴领巾,其主要功能也是抹汗——“领巾”这个东西,看似多余,其实是非常实用的,而系在脖子上,则是最轻松、最简便的携带方式。
罗伯特·贝登堡掀起了“童军运动”之后,孩子们脖子上系领巾的形象,成为了世界童军的典型形象,从今以后,这个形象不断被复制,成为了“不断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经典造型。
公元1908年,罗伯特·贝登堡进一步出版发行了自己的著作《童军警探:成为良好公民的训练手册》,这本书在当时的世界上,竟然成为一本畅销书——它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洛阳纸贵。
这本书使罗伯特·贝登堡所发起的“童军运动”突然风行全球——欧洲国家纷纷群起效仿、各自成立童军组织。以至于到了公元1922年,在全球32个国家当中,竟然有了100万左右的童军会员;而到了公元1939年,人数则更是正式超越330万人!
罗伯特·贝登堡发起的“童军运动”,也影响了当年日暮西山的沙皇俄国。于是,沙皇俄国也有样学样,搞起了童军组织——成立了“沙俄童军”——俄国从来都是欧洲国家、极其容易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
实际上,受影响的又岂止是俄国?中华民国在成立之初,也受到了这股风靡全球的“童军运动”的影响——民国初年,中国人竟然也跟风、成立了“中华童子军”——后来在“淞沪战役”当中,在上海向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送国旗的那个女生杨慧敏,就是“童子军”的一名成员。
为免跑题,我们不要扯远了,回头还是说沙皇俄国。
公元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这场革命当中,一部分的“沙俄童军”倾向了布尔什维克(即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一方。
苏俄成立之后,“全俄青年共产主义者会议”提出了这样一个提案——应当废除沙皇时代的、代表西方腐朽意识形态的“童子军”组织、建立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青少年先锋组织、并以此为媒介、向苏俄的青少年儿童传播共产主义的思想。
于是,公元1922年5月,“弗拉基米尔·列宁全联盟先锋组织”成立,其成员年龄为10至15岁的苏联少年,这个组织又名“苏联少年先锋队”、也叫作“劳动童子军”——它的口号是:“时刻准备着”——这个口号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是不是很熟悉?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少年先锋队”成立之后,原先童军孩子们脖子上的领巾,突然变成了红色——这是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的经典颜色、红旗的色彩、由先烈的鲜血染成。
至此,“红领巾”作为苏联的产物,正式横空出世。
也就是说,公元1907年出现在英国的卡其布颜色的童军领巾,到了1922年的苏联,受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其颜色由卡其布色,正式变成了红色。
短短十年之后,公元1932年1月,“中华全国苏区少年先锋队代表大会”在中国江西省的瑞金正式召开,“少年先锋队”在中国的土地上正式出现,并宣布:少先队“是苏维埃强有力的保卫者”。
再过十七年之后,1949年10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成立,并于1953年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中国少先队”,这个组织正式成立之后,效仿苏联少先队、承袭了苏联“老大哥”的传统、给孩子们戴上了红色的领巾。
于是,你,我,他,都有了一个系红领巾的童年。
行文至此,请读者允许我对“红领巾”的故事,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总结如下:
1、公元1907年,英国军人罗伯特·贝登堡在英国创立“童军”组织、并给孩子们佩戴卡其布颜色的领巾,正式开创了童军佩戴领巾的传统;
2、不久之后,“童军运动”传到沙皇俄国,俄国人也群起效仿、成立了俄国自己的童军组织——“沙俄童军”;
3、公元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五年后,“苏联”正式成立。苏联决议将“沙俄童军”改组为“苏联少年先锋队”、并将孩子们的领巾改为红色——红领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4、公元1932年,中国江西瑞金,效仿“苏联少先队”,中华苏维埃“少年先锋队”成立;
5、公元1953年,“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正式成立、并沿袭“苏联少年先锋队”的习惯、给孩子们佩戴红色的领巾,成为中国共产党附属组织少先队的标志之一。
“红领巾”的整个历史,就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