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是怎样被毁掉的?(上)

文/信力建

听说读写,是人立足于世、与人沟通的四项基本技能,是孩子学习阶段重要的训练。中国人向来注重培养孩子听说读写能力,但事与愿违,偏偏在听说读写的培养上走了不少弯路。



人天生一张嘴,两只耳朵,寓示着让我们多听少说。关于听,应是有三个层次的,一是善于聆听,二是听了能懂,三是听懂别人的意图后有自己的判断和看法。善于聆听表现一个人良好的素养,听得明白表现一个人头脑的灵活,明白后有自己的判断不盲听盲从,则体现了思维的独立自由,是智慧的表现。会“听”,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在听的培养上,听父母的话,听长辈的话,听老师的话,这是很多中国孩子从小接收的百般叮嘱。在这样反反复复的灌输下,大人的想法已经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诸多的“不许,不要,不能,不可以”逐渐成为捆绑孩子思维的绳索,让他们在被动的“听”中失去了自我。

大人的话就都是对的吗?对这个问题他们自恃有年龄、经验上的“优势”,多半是不会考虑的,甚至还亮出一个极伟光正的理由“我都是为了你好呀”。于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上,从小面对的就是一个不平等的话语平台。很多孩子在此类简单粗暴的教育下,做了十几年的乖乖仔、乖乖女,兴趣、升学、高考等许多人生的选择时刻都是不能自我的。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维上的条件反射——只要“听”就行,反正有人帮忙拿主意。即使这些孩子可以将“听”修炼到第一、二层次,也难以迈上重要的第三层次——平等看待,独立自主。当迈入社会,他们这种言听计从的秉性也自然带到了工作中,听上级的,听领导的,听同事的,唯独很少听听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发出质疑的声音,说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还有少数孩子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叛逆的觉醒,在某一阶段突然变成了“任我行”,什么都听不进去了。

奴性和叛逆,慢慢毁掉我们的孩子。



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发明了语言。说成了最重要的交流方式。语言早于文字,说是交流的基本技能,即使互联网时代来临,人类通过网络频繁交流,也不会减少说的频率。说与听是一对紧密的搭档,人的幼儿时期便是通过将“听”到的的依样画葫芦地“说”出来,而逐渐走上学习、思考的成长之路。

对孩子“说”的培养,中外家长都是比较注重的。但侧重点却有不同。西方社会注重从小就培养孩子动手、动脑、动嘴的能力。西方学校、家庭、社会营造的氛围都是平等对话的,不分年龄、身份、阶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倡开诚布公,相互沟通和交流。美国小学很早就开设了“讲话”课,鼓励孩子表现自我,说出自己的优点、与众不同之处,而且强调说与做的一致性。很多美国孩子的自信、优秀的演讲、辩论才能都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培养训练出来的。尤其重要的是,西方的信仰中极其尊重契约精神,诚信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诚实地说话,诚信地待人,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法律,“有约必践,有害必偿,有罪必罚”,不诚信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在待人接物、人际交流中,欧美孩子表现得更为坦诚、自信、言行一致。

中国式教育更注重内敛、谦卑,语言表达和待人接物都比较含蓄,而且熟人社会里亲疏、远近分明,人与人之间沟通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和技巧性。即使家长与孩子亲子之间也有着严格的长幼之别,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孩子自由表达的空间较小,久而久之,孩子要么不说,要么虚以委蛇,缺乏真诚、不敢直言。此外,许多家长将在成人世界熟人社会习得的处世哲学加注到孩子身上,注重说的技巧,而忽略孩子真正想说什么,想做什么,使孩子练就为达目的自欺、欺人的说辞。试想孩子没有自由精神的内核,你又指望他能说什么?正是在这样矛盾的教育之下,许多孩子成年后“奇迹”般地将言行分离起来,成了“说一套,做一套”的矛盾共同体。

怯懦和谎言,慢慢毁掉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