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股市大跌波及楼市

文/张晓

大陆的股市跌了,一些投资者考虑将资本从股市转移到楼市去避险。不过这种做法也许并不是一种明智之举。与2008年股市与楼市的“跷跷板效应”不同的是,2015年的股市与楼市出现“同步共振”现象:上半年房价暴涨的深圳楼市,进入7月开始放缓;北京、上海、深圳的一些依赖高净值人群的豪宅,也开始变得难卖。

与6月以来股市暴跌同步,暴涨三个月的深圳楼市也开始降温。

伴随去年9·30新政之后股市的暴涨,楼市也步入兴奋。在深圳,部分区域3月以来的房价暴涨50%以上;在北京,一些人拿出股市盈利购买豪宅。

然而自6月15日以来,股市暴跌,上证综指从5178点高位直接坠落到3500点之下,下跌幅度超过30%,两市总市值蒸发超过20万亿元。

对于股市和楼市的关系,业内流行的看法是“跷跷板”理论。楼市低迷,楼价下调,社会资金流进股市推动股价上涨;楼市热,房价涨,资金跑向楼市使股市低迷和股价下跌。

但在这轮股市中,短期内的暴涨和暴跌,打破了上述循环。而且,本轮股市拥有强烈的杠杆特征,暴跌后,导致许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爆仓,融资盘强平的压力导致许多场外资金(原本的购房资金)可能会集中冲入股市,进行融资追加保证。

深圳楼市降温的同时,京沪深豪宅的日子也有点不好过。

一方面是供应量高,北京和深圳光单价10万以上的豪宅,就各有1000多套,而按照以前的年均销售速度,每年只能卖出不到100套;另一方面,是股市的双重影响,股市暴涨,客户拿钱进股市投资;暴跌时,一些客户则会选择退订,将钱转进股市,以避免平仓。

然而,这场股灾当中受损最大的恰恰是中产阶级。统计数据显示,从今年6月15日以来,A股投资者平均每户损失高达42.07万元。中产阶级一般普遍利用融资融券、配资等杠杆交易手段,其亏损在股灾的爆发中被明显放大。

上半年,在股市和流动性充裕的刺激下,多地楼市创新高。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的50个代表城市住宅上半年月均成交约26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5%,绝对量创2010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短期来看,股市、房市的空头力量大于多头。股市即使是当前点数,和去年起步时2112.13点相比,也有70%的上涨。

对楼市来说,之前市场呈现量价齐涨的态势,特别是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其中,深圳价格涨幅最大,四五月份整体上升20%以上。

值得警惕的是,6月以来深圳的价格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滞涨。也就是说楼市的多头力量也有所衰弱,由此及彼,楼市的短期购买力衰弱是大概率事件,不能太过于乐观。

就7月而言,受二季度楼市回暖的影响,部分楼盘提价,而提价之后销售速度则迅速下降,又对7月楼市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6月由于半年报的原因,诸多大型房企都拼得很凶,也部分透支了7月的销量。在这种情况下,7月成交量要继续维持非常困难,下跌几乎是必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