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速成》形形色色的古瓷底足真伪(十二) 宋定底足七鉴口诀  

文/钟 华

宋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可见定窑瓷器之盛名。定窑窑址在宋代属定州境内,故名“定窑”。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曲阳县涧滋村、燕山村一带。宋定具有刚劲,俊逸的特点,深具文化特征、文人风骨。定窑创烧于唐代,经过五代,于北宋时达到鼎盛时期,元 代以后逐渐衰落落幕。定窑原为民窑,但北宋中期由于品质精良、纹饰秀美被宫廷选中烧造御用瓷而声誉鹊起。宋定御用瓷直到北宋徽宗时才因为有芒口,不堪用而由宋汝、官、哥、钧瓷器代替。

定窑以出产白瓷著称,胎薄而轻,质地坚硬,色泽洁白。《归潜志》上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定窑遗址于1934年被北平大学教授叶麟趾先生发现。

      七彩斑斓宋定瓷

宋定产自曲阳县,北宋中后入宫廷。
胎薄质硬釉七色,型巧饰秀扬美名。

一看造型
宋定型多器亦多,圆器琢器特繁荣。
碗盘炉瓶孩儿枕, 净瓶梅瓶大流行。

注1
圆器指盘、碗等圆形品种,琢器制品则包括缸、瓶、坛、罐、壶、盅等立体或方形品种。宋定造型不断变化创新,不断丰富,北宋中后期空前繁荣。斗笠碗、折沿盘、熏炉、净瓶大量流行。梅瓶、玉壶春、宫廷陈设瓷等大件立器各具特色。宋中期,碗盘口沿出现葵口且大量流行。

二看胎骨。

宋定胎匀薄而轻,胎骨坚硬出铮声。
胎骨洁白细又润。亦有灰黄或褐紫。

注2
定窑瓷器在北宋时期之所以受到皇室的青睐和大众的喜爱,不仅在于定窑产品所用的胎土都经过精心淘洗,土细色白、滋润;胎质细腻无比,与馆藏‘易定’白瓷碗如出一处。 定窑的瓷胎颜色亦有灰色,米黄和褐紫色。

三看胎釉
宋定七色石灰釉 ,白黑紫黄绿蓝红。
釉面多薄艳清亮, 浮亮釉层脱不匀。
釉面可见蝇翅纹, 真定竹刷泪滴活。
白釉玉质象牙白, 绿定泪滴厚釉长。

注3
独具唐宋形制工艺特征的定瓷上施有各种失传已久的石灰釉,各色古釉烧造方法独特,失传已久,为绝无仅有的釉色,定窑颜色釉的成就,是中国陶瓷史的伟大奇迹。
定窑的釉色繁多,独步天下,世人推崇。有牙白、油黑、亚光黑、酱紫、金黄、油绿、钴蓝、孔雀蓝、孔雀绿、红釉等。属石炭燃料烧成的石灰釉,釉面多薄艳清亮,在白胎上敷有薄薄的各式彩釉,呈色与南宋以后的长石釉类迥然不同。无论白定还是各种彩色釉定,均是如此。定窑施釉较薄,釉薄处能见胎色,白定釉色多数为白中微闪黄色;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犹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别光亮;紫定其实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匀,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宋定表层釉老化后的亮度和脱釉处的亮度差别大不均匀,细看可见到脱釉处像苍蝇翅膀纹一样的小块块,俗称蝇翅纹。

四看纹饰。
宋定纹饰花样多,划花刻花和印花。
花果蕉叶莲水鱼,鸭鸟人物龙凤纹。

注4
宋定窑器除黑釉器外多数都有花纹装饰。装饰手法从北宋早期到晚期先后有划花、刻花和印花等多种。早期划花系用竹签类工具在瓷胎上划成。所划线条比较细,坡度很小,图像自然豪放。刻花法比划花法出现稍晚。刻花是用刀子在胎骨上刻成的,用的还是“一面坡”的刀法,刻线较宽,坡度大,图像刚劲有力。有时划花和刻花也常出现在同一器物上。刻划的花纹早期有莲瓣纹、缠枝菊纹和蕉叶纹、回纹等,稍后又出现花果、莲鸭、鱼水、云龙等纹饰,而且在图案 一侧常划一细线,以凸出图像的立体感。印花装饰是用模子在胎上模印而成,始见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后期。
  
  
五看汽泡
宋定气泡有两层,上层大泡亮如珠,
深层布满小实泡,大泡 齐列但稀疏。
有的釉下全干泡,黑紫釉少才有泡。
真泡亮光难见底,防泡见底光不多。

注5
宋定气泡一般有两层,上层比下层的大,上层是有亮度的水泡像鱼籽大小,下层是小干泡。有的宋定几乎全是干泡。

六看款识  
宋定铭文不多见 ,有铭大都是官瓷。
官和新官尚食局, 奉华风华五王府。

注6
定窑之器中,有极少数是有款识的,如“尚食局”、“五王府”等,还有带“官”、“新官”字样的款,这些都是入窑烧制前刻划在胎的底足上的,一般用楷书体,虽写得不大规正美观,但却表现得自然有力。还有一些和宫廷建筑有关的款,是送到宫里后由宫中玉工后刻上去的,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等。还有一种就是清代乾隆皇帝的题诗款识。

七看工艺。
宋早期用正烧法,中期后用覆烧法。
覆烧芒口镶金银,金定盘碗露涩圈。
北宋早中期盘碗口沿多有釉,为防口部粘釉,因此将施满釉的盘碗在口沿处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烧成后盘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边的“芒口”。为了美观,在一些高档的盘碗口沿上,常镶上金、银、铜质的扣,所谓“金装定器”。这是定窑创烧的一个独特的制瓷工艺特点。定窑到金代,胎釉和工艺上有一些变化。虽然胎质仍洁白细腻,但釉色多呈乳白色。工艺上虽承接了“覆烧法”,但在工艺上又有所变化。即在许多盘碗刮去一层釉,露出胎骨,然后叠烧,这露胎处通常称为“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