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超级国宝大盘点 》专栏 (16)  

重磅披露前所未见的惊世典藏秘闻  独家点数海外大收藏家群落之家珍!   国之瑰宝----错金银五龙戏珠四足青铜盖盒

这是一件前所末见的战国时期错金银青铜器,设计奇特,铸工精巧,装饰华丽,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

图一:错金银五龙戏珠四足青铜盖盒

图二:错金银青铜盖盒

整器直径19cm,高8.5cm,分盒盖,盒身两部分,青铜浇铸成型,错金银装饰器表(图一,二)。盒盖上铸有五条螭龙,围绕中心由绿松石镶嵌的圆珠捉手盘旋。每条龙均为细身歧尾,四足及尾部支地,身体腾空,颈部饰以银丝鬃毛,周身由纤细的金银丝嵌出鳞片。每两条龙之间平面以错金银工嵌出一只猛虎,张口吐舌翘尾(图三)。盒盖侧面则错以几何图案及曲线纹,金银相间,颇为醒目。五条龙均朝同一方向探首,曲体侧弯成"C"字形,动作协调一致,使整个图案充满动感,赏心悦目。

图三:错金银虎形图案

盒身以子母口与器盖相合,深2.5cm,侧面亦饰以金银几何图案,与盒盖相对。器身以四只熊形器足支撑。小熊高4.5cm,呈曲膝半蹲状,背部承重,憨态可掬(图四)。熊身为分别铸造后再合铸于器身,然后以错金银工装饰表面。

图四:熊形器足

纵观此器,整体设计构思巧妙,其工艺流程繁锁复杂,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及金银细工装饰技术之大成。首先,由于器体壁薄,浇铸成型技术要求非常高。五条螭龙及四只熊以失蜡法浇铸成型后再与器盖整体合铸而成,浑然一体,造成圆雕及镂空雕的艺术效果。之后,再以错金银技术装璜表面。错金银需要精凿细琢成阴线槽的图案,复之以金片银丝填充后打磨。一般来说,在平面上错金银已属不易。在极小的圆雕龙和熊身上刻出各种图案再加金银片,难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青铜器装饰工艺很早就已采用镶嵌方法。河南二里头出土夏代青铜牌饰就已使用绿松石镶嵌。商代的一些兵器亦嵌有绿松石。西周之后始见错红铜或填漆的表面装饰工艺。而错金银工艺早在春秋时已初见雏形,其时多用于装饰青铜礼器或兵器,偶见于漆器装饰。战国时期金银错工艺则达到顶峰,日臻成熟,图案设计复杂,益发精美。到了西汉以后,青铜器装饰则渐以鎏金替代,而青铜礼器也逐渐失去祭祀的意义而演变为日常生活用器。本器的错金银工艺水平登峰造极,失蜡法浇铸技术成熟完美,应断为战国时期或西汉早期作品。而其浪漫的艺术风格及华丽的装饰图案,与出土文物中表现的楚国文化则颇为相近。

这种错金银盖盒以前尚未见报导。根据其尺寸,作为食盒嫌小,用作化妆品盒则过大,而用作砚盒则较为合适。如为砚盒,则其中砚台已失。文献中称为国之瑰宝的东汉时期盘龙石砚(图五),十分精美,与此器类似。但此石砚为六龙盘珠且为三足,且年代稍晚,可能为以本类器为原型的石雕艺术作品。中国圆形青铜器,有器足者绝大多数为三足。四足圆器,甚为罕见。此器形以前从未见过,可谓孤品。与东汉盘龙石砚,相互辉映,皆为国之瑰宝也!

图五:东汉盘龙石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