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大陆的“盛世收藏”
当今,民众搞收藏在中国已成为常态。历史上欧洲也出现过收藏热,是由当时的权贵阶层主导,自上而下普及。如今,收藏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列为金融、地产之后的第三大私人理财品种,已经不能简单地用“热”来形容。当大陆“全民收藏”成为一种正常社会形态时,已不是一个“热”字就能简单概括。2010年一个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在伦敦被一名中国收藏家以5160万英镑(约合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拍走,刷新了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同时也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民间收藏界巨大的购买力和对艺术收藏的热情。
中国民间收藏的力量日益崛起,不容小视。人们的惯常思维往往重政府收藏,轻民间收藏。事实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从历史上看,民间收藏对文物的保护和贡献甚至远远大于政府的收藏。以《富春山居图》为例,从1350年黄公望完成画作至今的660余年间,前半部分《无用师卷》前400年都是在民间辗转收藏,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被清朝的“内府”收购。而后半卷《剩山图》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才由政府收藏。同样在中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清明上河图》前710年都被民间收藏,只有后面的190余年才由政府收藏。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民间收藏蓬勃兴起,正确看待民间收藏的价值,并将其与官方的收藏有机结合,并实现优势互补,对促进中国文物和艺术品收藏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据中国《收藏》杂志统计,中国现有各类收藏协会、收藏品市场逾万家,各类专题和系列的收藏500多项,7000多万收藏者热衷此道。收藏品市场交易额庞大,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场交易额一年就有15亿元人民币,地下交易更是无法统计。艺术品市场最近几年也相当疯狂,全国每年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大约为18亿元人民币。2011年嘉德春拍总成交额超53亿元,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纪录,其中两件作品过亿,85件作品过千万,实在让人咂舌。疯狂的还不只是嘉德一家,同年自法国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已超英赶美,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所谓“盛世收藏,乱世黄金”,中国民众越来越重视投资理财。作为一种收藏品,就必须具有收藏品的四个条件:稀有性、不可替代性、保值升值性、艺术观赏性,而在中国的收藏市场上,藏家们却并不在意这些。
眼下的所谓藏家,实质上就是一个以获取利差为目的的收藏品市场的投资群体。收藏文物艺术品原本只是古代达官贵人、殷商显富们的一种雅好,但随着许多商贾大款与普通百姓也渐渐加入到了收藏者队伍中去,使收藏成了大陆仅次于炒股的“群众运动”。所以,才有专家据此断言: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艺术品收藏热潮已经到来。但如今的收藏者看重的是“炒”而不是“藏”,即更喜欢走短线,利用真真假假的“古董”和虚虚实实的“交易”来获取短时间内的更大回报。如果具备“炒藏品”的充裕知识的话,这样的投资与炒作本应无可厚非,问题是很多藏民都是在跟风炒作,最终成了收藏品市场中最难获益的群体。有业内人士剖析说,对于原本平静的藏品市场而言,藏家莫过是一群终将黯然退市的“搅和者”。
面对眼下大陆收藏市场炙手可热和“两多两少”(热钱多、赝品多,税收少、监管少),应该是提高警惕的时候了。客观地讲,改革开放后文物艺术品行业的飞速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这几年文物艺术品行业的发展客观上也带有很大程度的不规范性、混乱性以及投资的盲目性和跟风性。所以,从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自身发展规律也需要冷静下来,进行一个思考、调整、规范、理性、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1、2年,也可能是2、3年,但这应是由市场来决定的,我们不能在这里作不负责任的预测。但是如果国际经济环境改变了,国内的经济调整好转了,人们对文物艺术品的收藏和投资心理更加成熟和理性了,文物艺术品的法规更加健全了、市场也更加规范了,文物艺术品的市场依然会升温。市场永远是潮起潮落,有一个高点就会有一个低点,在波动中发展。真正好的顶级的文物艺术品价格是不会下来的,因为艺术品的价值是永恒的。这是经济规律,我们应坚信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