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风云之东周列国
第十一集商鞅变法(三)旁白:卫鞅通过一个孝公的近臣宦官,得到了四次觐见孝公的机会,先以帝王之道游说孝公,最后以富国强兵之道,赢得了孝公的欢心。卫鞅提出耕战之术,通过开垦田地、以军功赐爵、更改户籍制度、制定严刑酷法等,改变秦国的法律。任何对当前制度的变革,都将触及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是政治与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而困难重重。卫鞅为推行自己的主张,又是怎么做的呢? 秦孝公把卫鞅封为左庶长,在秦国的20级爵位中,这是第10级,相当于一个中级武官。卫鞅要变法,他首先要搞定的就是秦孝公,如果孝公不同意,什么法律都不可能实行、也不可能推出来。所以在卫鞅提出变法之后,在秦孝公前面,他和大夫甘龙、杜挚这两个人搞了一次御前辩论。卫鞅在这次辩论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他的意思就是,治理国家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如果对治理国家有利,不一定非得去遵循古道,比如说成汤和周武,他们没有遵循原来的礼仪,但是他们成了王,夏桀和商纣没有改变他们的礼仪,可是他们却亡了国。所以说,想改变礼仪的人无可厚非,追寻古道的人也并不值得那样的赞赏。当时秦孝公听了之后说,有道理,于是就决定按照商鞅讲的去做。其实我说商鞅人在偷换概念。确实我们知道,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的“礼”是不一样的。孔子不是讲过吗,“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然后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的意思是说,夏朝、商朝和周朝的礼节,确实是不一样。但是我们知道“礼”呢,它只是一种形式,但是它的道德内涵是不变的,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可能“礼”的表面现象有所改变,这是非常自然的,但是里边的道德内涵不能变。夏桀与商纣确实没有改变夏和商的礼,夏桀跟商纣的道德破产才是他们亡国的原因。所以卫鞅抓住了礼的表面,却抛弃了礼的道德实质。他用这样一种偷换概念的方式说服了秦孝公。
在说服了秦孝公之后,卫鞅就开始变法了。虽然得到了国君的同意,但是他还面临着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反对,一个是老百姓,另一个就是秦国的贵族。那么卫鞅怎么去应对老百姓的反应呢?他一共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叫做徙木立信;第二件事叫做钳民之口;第三件事叫做诛杀立威。
卫鞅在制定了法律之后,并没有把法律马上的公布出来。他首先要搞一个事件,自我炒作一下。他就在当时秦国的都城南门外,立了一根木竿儿。当时秦国的都城在栎阳。他贴了一个告示说,如果谁能够把这根木竿儿,从南门拿到北门,就给予十金的赏赐。那个时候的“金”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金子。战国时候,银并不是做一种流通的货币,而真正的金,就是咱们现在说的黄金,当时还很难冶炼。当时的金指的是铜。所谓十金就是十斤黄铜。但是你要知道那个时候,十金是非常大的一笔钱。当时的十金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我们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但是根据《汉书。食货志》的一些数据记载,我推算,大概能够相当于一个五口之家生活几年的生活费,就这么多的钱。只不过是把一个木竿儿,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而已。而且你知道,那个时候的城都很小,可能也就是方圆几公里,直接穿城走过去,也就是几百米。
告示贴出去之后,就有很多人看,没有人动。这么简单一件事情,给这么重的赏赐,大家都觉得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卫鞅听说没有人动,是吧?卫鞅说,好,改。把十金改为五十金。后来就有一个人站出来了,说秦国从来没有这么重的赏赐,但是总会赏一点儿吧,我来搬一搬试试。他就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当时卫鞅就在北门等著,看见木头搬过来了,卫鞅对这个人说,你是一个良民。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这一下子整个都城都轰动了。卫鞅实际上通过这样一件事情,给老百姓传递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法律是我制定的,不管法律听起来有多么的荒谬,但是我可以保证,我说话是算数的。这是他做的第一件事,叫徙木立信,通过搬一块木头,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他的信用。
卫鞅做的第二件事,就是钳民之口。在法令颁布之后,就有一些人到卫鞅面前说,这个法令不好,这儿不好,那儿不好,是因为什么因为什么。还有一批人,到卫鞅的面前说,法令颁布的太好了,这儿怎么好,那儿怎么好。卫鞅说,不论是说好,还是说不好的人通通抓起来,发配到边疆去。卫鞅管叫好的那些人叫做“媚令之民”,就是谄媚、讨好我;还有一部分说新法不好的人,叫“梗令之民”,“梗”就是阻止的意思,就是阻止法令的这些人。不管是媚令之民,还是梗令之民,卫鞅说都不是良民。在卫鞅的眼中什么是良民呢?他通过钳民之口,传递了另外一个信息——法律是我制订的,对于老百姓来说,你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我制定的法令去生活、去纳税、去服兵役,你们想那么多干什么?你管法令好还是不好,你照着做就行了。所以卫鞅呢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赤裸裸的去剥夺老百姓自由思考的能力和自由的言论,这是卫鞅做的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就是诛杀立威。卫鞅曾经亲自在渭河边处决囚徒,一日处决700余人,整个渭河的水全都红了,哭声遍野。在《资治通鉴》里边是这样写的,“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卫鞅杀的什么人?我们现在搞不太清楚,但是一定是牴触新法的人。那么卫鞅通过徙木立信、钳民之口、诛杀立威,就消除了民间对新法的评论和反抗。
购买《笑谈风云》DVD,请访问http://zhangtianliang.com/shopping,或致电202-449-9480。在线观看部分视频http://www.ntdtv.com/xtr/gb/prog1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