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金睛-高古玉与高古石(29)
约3月的寒冷天气掩盖不了火热的亚洲艺术节及两大春拍;在收藏界的朋友们相互探讨今年拍卖亮点的交谈中获悉,由收藏名家安思远先生的遗藏里释放出大量的高古玉器及不少的高古石器。相信这些收藏品将会打破沉静了十多年高古玉收藏市场的寂寞。然而,突然发现一个很特别的现象,纽约很多收藏爱好者对高古玉器与石器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今天想讨论几个问题:究竟是怎样分辨高古玉器与高古石器?还是玉石不分?抑或分之而不分?首先要注意到古人对玉石的定义跟当今的是有很大的差距;古代“玉”的定义为“美之石者为玉”,即是说大凡漂亮、美丽、好看、顺眼、手感好,或称心如意的石头都可称呼为玉;而当代对玉的定义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出于缅甸的翡翠或类似成分的玉种,与产于新疆的和田玉或昆仑山脉中类似的品种。这新定义也许受近代西方科学的影响,着重于物质原理及化学成分,而忽略人文精神上的哲学理念追求与修为。新旧文化的断层或东西文化差别造成“玉石”悬念,因而出现如今的混沌情况。
打几个比方来解说这复杂的问题及列举几个悬念:
1)广东出产的黄金与南非出产的金子是否一样?虽然产地不同,但物质成分是一样的。
2)如果按字面上来理解,在古文中曾多次提及“蓝田玉”,它是玉,而新疆和田玉也是玉,那么,根据推理,蓝田玉与和田玉都应该有相同的物理化学成分,实际情况是否是这样吗?
3)为什么“玉”会因人、时,或地的不同而它的概念定义有所变化,如果了解五千年多年的中华玉器文化,就会知道“玉”,有多重身分;其一为精神寄托物;其二为神权或通神工具;其三为财富,其四为生产工具。如果文化是文明的积累。那么高古玉的重点价值是在于它的内涵文化价值,而不是它的物质价值。也不是像某位朋友所说的那样:只有和田玉种高古玉才值得收藏。其实,这位朋友是偏好于投资和田高古玉,而不是高古玉(包括石器类)收藏,同时,他对高古玉有点误解,因为高古玉多为地方玉料,而真正和田玉料的玉器是非常稀少。但如今的市场已出现收藏与投资并头的情况,故而八仙过海,各有法章。
言归正传,关于高古玉与高古石器怎样分辨这问题,其简单答案是高古玉是神器,而高古石器是日常用品。
如果要详细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分辨要求有几个:
其一为硬度。
其二为光泽。
其三为透明度。
其四为手感。
其五为工艺。
其六为年代。
其七为是否是生产使用工具。
如果年代越老远,高古玉的定义就越来越宽松:大凡有相当工艺的、光泽温润的、稍微或半透明的、一定硬度的,及不是作日常生产工具使用的都可归纳为高古玉的范畴。如果年代老远、不透明度、工艺简单粗糙、手感温润不足,及纯作为生产工具使用,常称作高古石器。
总结,高古玉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人文美化,高古玉已赋予精神生命的圣物。是故,我们焉能回归玉石不分的时代呢?
(作于纽约包厘街2015年3月19日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