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读连载] 文王教育子女的第六堂课 为而弗争
王者弗争、利而不害文=易龙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讼(注1),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文王说】:诉讼要讲诚信,诉讼中会遇到阻力,需要警惕,在诉讼过程中会有小的吉祥,但最终是凶险的。占得此卦,利于去请求德高望重的大人物指点迷津,不可逞强冒险,否则,就不利于度过大川大河(大难)。
(文王寓指自己被囚禁之事,儿子们不要愤愤不平,逞强冒险搭救,而应该请教有经验的长者,谨慎从事,不可再节外生枝,招来杀身之祸。)
彖曰【武王说】:讼卦的卦象显示,上卦“干”为刚健,下卦“坎”为险陷,临险而强健,必然发生争讼。诉讼要讲诚信,诉讼中会遇到阻塞,需要警惕,在诉讼过程中会有小的吉祥,是因为刚爻来到下卦而居于中位,但最终是凶险的,诉讼不可能获得成功。
占得此卦,利于去拜访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如西伯侯的僚臣闳夭、散宜生等)以求指点迷津,这说明君子能崇尚中正之道。不利于度过大川大河(大难),否则会坠入深渊。
象曰【周公说】:从卦象上看,天与水相违背而行,形成争讼之象。(古人认为日月星辰皆由东向西运行,视为“天向西转”;江河湖泊皆向由西向东流,视为“水向东流”。天与水东西相背而运行,则展现出争讼的卦象,如果人与人意见相左,则容易产生矛盾与争执,形成争讼之事。)
君子从卦象中得到启示,从而慎重谋划事情的开端,三思而行,以避免争讼之事。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有小言,其辩明也。
初六爻【文王说】:君子不宜长久的陷于争讼(矛盾和仇恨)之中,在争讼中尽管有些言语争辩,只要谨守君子之道,最终会获得吉祥。
象曰【周公说】:君子不宜长久的陷于争讼之中,说明争讼(矛盾和仇恨)不可以长久不休。尽管在这过程中有些言语的争执,但经过辩解终究会明白是非。
九二:不克 (注2)讼,归而逋(注3),其邑人三百户,无眚(注4)。
象曰:不克讼,归而逋也。自下讼上,患至掇(注5)也。
九二爻【文王说】:(我曾血气方刚而鲁莽行事,因为年轻时父亲公季被纣王的祖父文丁王杀害,)我为报杀父之仇曾在纣王的父亲帝乙执政二年仓促出兵伐商,结果大败而归。归来后逃往他乡,而我的同乡人几百户却因追随我报父仇而被捕,并被帝乙王施以挖眼的刑罚。
象曰【周公说】:争讼(伐商)失败后,父亲(文王)逃往他乡,父亲的同乡人被残害。这一惨痛教训使父亲(文王)明白了以下讼上,而招惹祸患的道理。(文王也以此告诫儿子们,切不可因父亲蒙冤入狱而鲁莽争讼,再次激怒纣王而招惹横祸。)
注1:讼:本义“争论”,争辩是非。此处指打官司,诉讼,讼冤,争讼。
注2:克:胜。
注3:逋(读“晡”):逃亡。
注4:眚(读“省”):眼睛,眼疾,灾难,困苦。
注5:掇(读“多”):拾取,招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