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回忆

爸爸带礼物回家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包饺子、蒸年糕,打灯笼、放鞭炮。”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唱的一首儿歌。

小时候总是盼著过年,总是不停地问妈妈什么时候过年?因为最让我盼望和喜欢过年的原因是:那时在外地教书的爸爸放寒假回来了。

爸爸工作的地方是在圩乡、鱼多,他每年都会为家里醃两条很大的咸鱼带回来(因为我最喜欢吃鱼);会为我和妹妹带回很多少儿书籍和学习用品;会为我和妹妹买回新衣、新鞋;会为我们买回很多食品和糖果;会给我和妹妹的压岁钱。最难能可贵的是:父亲的书法写得特别好,每年春节他都会自费买很多红纸为乡邻们写对联,我会跟着他忙前忙后,帮他裁纸、叠纸、牵着纸让他写,写好后让我通知村上的亲朋好友们都来拿。

忙做年菜、打扫卫生

我还记得:为了过年大人们早早就开始准备和忙碌,那时市场物资缺乏,很多食品都是买不到的,家家都不很富裕,因此买到的东西显得很贵重,都要珍贵的收藏着等到过年时才能享用。

有很多过年吃的东西,每样都得自己做,因为想买也买不到。所以,到了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忙碌了,醃咸肉、灌香肠,到了腊月20几的,男人们就要打豆腐、打糍粑、做年糕、做米糖、做甜酒等等。

还有屋里屋外打扫卫生,洗被子、床单之类的工作要早早着手去做,必须赶年前把家里打扫一新,再穷再破的家都不会马虎。家家户户晾出洗的乾乾净净的床单被子,买年货排起的长队渲染著过年前的气氛,每项准备工作都显得那么郑重其事。

年前每个人都要洗澡更衣,那时洗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有现在这么方便,都是自家在自家打的澡锅,要挑水放到锅里烧热了再洗,一般是家里男人先洗、然后,女人、小孩再洗。

过年团圆又热闹

过年前两天家家都忙的不可开交,蒸的煮的煎的炸的都要在年三十前弄好。三十晚上家家灯火通明,全家人围坐桌前吃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弄好了,该吃饭了.总是先供了祖宗,这儿孙辈的才可以享用.最好吃的鸡腿留给最小的孩子吃,说是吃了以后家里的后生能健步如飞,人丁兴旺。
全家人守在一起熬夜到十二点时放炮也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大事,一时间到处尽听到炮声响,震耳欲聋,而且持续时间也比现在长,断断续续一直响到天亮。

那时没有华丽的电视晚会却从没有感到过一点寂寞,没有麻将助兴也没有感到过无聊,一家人围着火堆烤火、吃著瓜子、喝着茶、谈心、守岁,因为过年和平时是那样的不同。

牵动人心的儿时回忆

大人取消了平时对孩子们的所有管制,给孩子从头到脚穿戴一新,口袋里装着崭新的压岁钱,高兴到了极点,即使平日里灰头土脸破衣烂衫的孩子也变的乾乾净净焕然一新,即使是三角五角口袋里也装的是新票子。

我和妹妹会拿着爸爸给做的八角灯笼,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们到处跑。

手里攥著烟花炮竹,霹雳啪啦的声音里夹杂着我们的欢声笑语,一直闹腾到半夜……

也许,我们儿时的好多回忆已变得渐渐模糊,但那些关于儿时过年的记忆碎片却随着岁月的沉淀越发清晰,每一个关于儿时过年的符号都能牵动我们的心……
(文章来源:《方汉生文集》)

1 . 香港不是马照跑就好

2 . 过年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