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绘画  画龙点睛的张僧繇

文/圣石

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画家,约生于公元479一500年间,卒年不详。对于道、释、人物、龙、马等无一不工。和晋朝的顾横之、南朝刘宋的陆探微及唐代的吴道子被尊为“画中四圣”。张僧繇的绘画真迹,目前已无从得知,唐代梁令瓒临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倒还流传在世。从影印本看,作者是以细画见长。这虽不能使张僧繇的艺术特征完全再现,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作的某些特点,对研究张僧繇的技法风格,仍不失为现在所能有的唯一资料。

成语“画龙点睛”的来源

有一年,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些龙画得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好像活的一样。游人纷纷前来观看,赞不绝口。但是,大家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于是,大家请求张僧繇把龙眼睛点上。张僧繇说:“如果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他这话人们认为很荒唐,根本不相信,就一再要求他给龙点睛。大家一再要求,他推辞不下只好挥舞画笔,把其中两条龙的眼睛画上。刚刚画完,只见雷鸣电闪,风雨交加,两条巨龙撞毁墙壁,腾云驾雾,凌空而起,飞向天空去了。没有画上眼睛的那两条龙,依然留在墙壁上。

另据唐人张旌鷟《朝野佥载》中记载,润州兴国寺,众僧苦于鸠、鸽等野雀栖于房梁上,其粪便经常玷污佛像。张僧繇在大殿东面的墙壁上画一只苍鹰,在西面墙壁上画一只隼鹞,都侧头向簷外睨视。从此,鸠、鸽等鸟雀再不敢到屋梁上来。张僧繇画艺高超,画作栩栩如生可见一斑。

传神之笔甚而通灵

世传张僧繇的传神之笔甚而通灵,这样的故事在《历代名画记‧卷七》中还有两处记载。江陵有一座建于齐明帝时的天皇寺,内设柏堂。张僧繇在柏堂里画上卢那舍和孔子等十位哲人的画像,明帝责怪他,问:“佛门内怎么能画孔子的像?”张僧繇回答说:“以后还当仰仗这位孔圣人呢!”等到后周世宗灭佛时,焚烧天下寺庙、佛塔,唯独天皇寺的柏堂殿因为画有孔圣人的画像而没有被拆毁。张僧繇曾画过〈天竺二胡僧图〉,当时适值河南王侯景举兵叛乱,在战乱中画中两僧被拆散。后来,其中一个胡僧像被唐朝右常侍陆坚所收藏。后来陆坚病重时,梦见一个胡僧告诉他:“我有个同伴,离散了多年,他现在在洛阳李家,你要是能找到他,将我们俩放在一起,我们会帮助你。”陆坚到胡僧告诉他的洛阳李家拜访,果然有另一个胡僧的画像,于是陆坚将其买了回来。过了不久,陆坚的病果然痊愈了。时人刘长卿因之著文记述了这件事情。

另据《正统道藏》记载,有法师名丁玄真,字仲诚,得阳人也。“尝遇赝人得法,其要精妙,能摄鬼神而驱役之,无不如意。”

隋朝时,华南寺附近有毒龙潭,潭中曾经飞出两条真龙戏珠,虽“光彩照烁”,但惹得风雨大作,沸沸扬扬。道士丁玄真怒之,取龙珠置于殿中。继而,“龙又入殿取珠,既而弗得,乃吐涎满地”。“复见殿柱有张僧繇所画二龙,即与之斗,风雨震吼,冲倒簷楹。”道士丁玄真“遂书铁符,烧铁钟,镇其潭龙”,二条潭龙遂穿山西向飞去。他又恐柱上的画龙为患,“复以铁钉钉殿柱画龙之目”,始将画龙收服。

人物画栩栩如生

张僧繇擅长描写人物面貌,梁武帝因为思念出外担任各州的诸皇子们,便命令张僧繇为各个皇子们画人物像,画的样子唯妙唯肖,武帝看了也认为就像他们在身边一样。又据唐朝许嵩所著的《建康实录》书内所载,他曾在建康的“一乘寺”庙门上,用朱及青绿等色昼出的“凹凸花”远看有凹有凸给人以极生动的立体感;走近一看,却是平面的。成为该寺的一个特色,后来人们索性就把“一乘寺”叫做凹凸寺了。

他还用重彩画山水,“雪山红树图”这幅昼就是全用青绿重色画出室峦树石,然后再分丘壑崖巖,上面积雪颇厚,配上红叶寒梅,景致非常幽静。所绘山石不勾勒轮廓,就是后世所称为“没骨山水”的画法。利用深浅颜色画出阴阳面,使一幅平面图显出立体形象的技巧,都是取法于印度的佛教艺术,再与中国传统画法融和而成。这种外国形式的绘画技术,早于汉朝随着佛教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