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出现“黑洞”
2017-04-02

90125583(Fotolia)



3月24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公开表示,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信号的反应会变得迟钝,甚至是逆反应。就像黑洞完全吸收了太阳的光线,此时资本市场上泡沫达到顶点,情况非常可怕。另有信息表明,中国金融系统的风险过高,也印证了刘士余的表态。


中国资本市场的“黑洞”吸收现象
3月24日,中国金融学会在北京举办的2017年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开幕,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发表演讲。


综合陆媒报导,刘士余说:“当资本市场泡沫快速形成甚至不断放大时,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信号的反应会变得迟钝,甚至是逆反应。就像黑洞完全吸收了太阳的光线,此时资本市场上泡沫达到顶点,情况非常可怕。因此,对于中央银行及资本市场监管部门而言,应尽力避免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信号产生黑洞吸收的现象。”


刘士余表示,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是货币政策信号有效传导的重要基础。从实践上来看,资本市场能够直接对宏观经济变数和货币政策信号做出快速灵敏的反应。资本市场通过价格涨跌,期货和现货的交替应用,正向和反向的操作能够迅速的管理和出清风险,从而将资金引导到有投资价值的领域。


货币政策信号在资本市场上传导的渠道主要有5个:


一、抵押品效应
随著股票价格的上涨,企业估值增加,可用于融资的抵押品价值上升,企业融资功能随之增强。


二、托宾Q效应
股票价格上涨还可导致单位资本投资回报增加,企业重组成本下降、投资意愿增加。


三、财富效应
股票等资本工具价格上涨,企业资产和居民财富将随之增加,投资和消费意愿增强。


四、规模效应
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兼并重组,实现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其通过银行体系获得资金的价格,会大幅降低。


五、资本市场创新
资本市场的创新支持技术创新,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经济竞争力和稳定性,进而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
刘士余表示,金融风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境传染的复杂性、敏感性和交叉传染特征明显增加。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稳健性有所提升,但金融风险跨境传染的速度,或脆弱性实际上在增加。尤其中国多年积累的风险值得重视。
他同时表示,资本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信号的反应,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灵敏和及时,利用有效的货币政策时间窗口,应不失时机地深化中国资本市场改革。


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已存在
从去年以来,无论是中共政治局会议,还是中国央行的表态,都声称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最近的一次是在3月24日,中国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发表了关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央银行研究的演讲。陈雨露表示,中国央行今后还要借鉴国际经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黄益平认为,当前要控制金融风险,今天暴露出来的很多金融风险,都是过去过度保增长所导致的。


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黄益平表示,这主要因为两点,第一是政府的干预和担保,第二是过去高速增长,把很多风险掩盖住了。但是这两点现在看起来都不可持续。


此前,国务院参事夏斌撰文表示,面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当前的经济不刺激不行,不刺激不仅会形成更大的失业压力,而是将暴露更大的风险,经济与社会肯定难以稳住。但是过度刺激也不行,因刺激效应在明显递减,刺激空间在缩小,过度刺激只能给未来埋下更大的隐患。


夏斌强调,从债务链的险情看,中国已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


托宾Q系数
“托宾Q”系数也称托宾Q比率(Tobin’s Q Ratio),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于1969年提出。


托宾Q比率是公司市场价值对其资产重置成本的比率。反映的是一个企业两种不同价值估计的比值。分子上的价值是金融市场上所说的公司值多少钱,分母中的价值是企业的“基本价值”—重置成本。公司的金融市场价值包括公司股票的市值和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重置成本是指今天要用多少钱才能买下所有上市公司的资产。
   
也就是指,如果我们不得不从零开始再来一遍,创建该公司需要花费多少钱。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证监会开出史上最重罚单  资本〝大鳄〞鲜言罚没34.7亿

    下一篇: “钱荒”:大银行都缺钱 意味著甚么?


    相关新闻

    一周点击排行
    过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