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的学问从哪里得来?
2019-04-22

文|周学仪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被尊为北宋理学开山鼻祖之一。今天人们对周敦颐的理学作品不太了解,但他的文学作品 ——〈爱莲说〉却家喻户晓。〈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也是周敦颐自身的写照。

说起周敦颐的道德学问,字字皆从实践中得来。庆历五年,周敦颐在南安当官,当时,有一个人犯了法,但是罪不当死,转运使王逵却要将此人判定死罪。

王逵是当朝宠臣,就是那个后来被包拯弹劾了七次才被罢免的王逵。王逵极有势力,为人横暴,周围官吏对他唯命是从,只有周敦颐认为判决不公,敢与王逵据理力争。王逵态度骄横,完全听不进去周敦颐的意见,但周敦颐却坚持不妥协,他忿然说道:“这种官还可以做得吗?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于是将手板与告身上交,打算弃官而去。王逵见周敦颐义正辞严,竟被周敦颐大义凛然的气势给震慑了,终于同意让犯人不死。此事过去后,王逵也没有为难周敦颐,还推荐他去做郴州的知州。

由此可见,当君子一心只求正道时,小人也要避之三舍。周敦颐常说,做人要“中正仁义”,他的理学思想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身体力行,处处可见的。

从周敦颐与王逵据理力争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周敦颐坚守原则的一丝不苟的品格,而接下来的故事会让我们看到他的另一面,当遇到不公对待或被人误解时,周敦颐却憨厚得有些糊涂。

嘉祐六年,周敦颐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在这里,他第一次与知州赵清献有所交往。

此前,曾有人在赵清献面前诋毁周敦颐。赵清献也是个铁面清官,受到这些谗言误导,他对周敦颐有些严厉,甚至苛刻。周敦颐没有去为自己辩解什么,而是处之泰然。所谓日久见人心,后来赵清献终于了解了周敦颐之为人,于是握著周敦颐的手,感叹说道:“我差点失去您这样的朋友啊!我今天才知道您的为人啊!”说起来,古时候君子的真诚让人羡慕。从此以后,二人不仅误解消除,还成为莫逆之交。

周敦颐是大学问家,读过他的故事,会明白,他的学问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或是只凭苦学学出来的,他的学问是对他人生境界的总结,而他的人生境界,正是在生活的磨练与体悟中得来。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铁流缓刑4年期满“获自由”

    下一篇: 浮生漫记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