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更新话新年
2019-02-02

文︱郭丰华

炮竹一声除旧岁,“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猪年吉祥新年到!
2019年,也就是己亥(猪)年。今年的代表动物是“猪”。猪的形体圆滚滚的,非常可爱。

读者可能不知道,实际上,猪的智商比狗还高,在所有的家畜里排名第一。猪既友善又合群,而且和一般印象相反的是,猪其实很爱干净的。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猪能保持其窝床清洁,牠们懂得在远离窝床的固定地点排粪排尿。

过新年,为了庆贺新的一年到来,自然要说说吉利话,讨个好彩头,所以有些和猪相关的祝福话,提供给读者参考:

福相如猪、猪(诸)事顺利、猪年吉祥、猪事大吉。
诸事吉祥、猪入门;金猪引福、金猪献吉。
金猪贺岁、金猪献瑞、竹报平安,猪肥人富。

正月初一是“元旦”中国新年指的是“夏历”正月初一,自古以来本称“新年”、“元旦”、“岁首”。

至于,新年的“年”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五谷大熟”的意思。古人在丰收后惜福感恩,感谢神明保佑,于是举行谢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祭祀仪式。

在夏朝时,年被称作“岁”,商朝时又称“祀”,到了周朝才称为“年”。而大年初一这一天,则叫做“元旦”。

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

中国历法渊远流长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春天的第一个节气为“立春”,冬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则为“大寒”。正月初一的日期,一般落在“大寒”至“雨水”(约在西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立春接于大寒之后,后接雨水,象征一年最寒冷之时结束,也代表送别华夏旧的一年。

中国的传统历法以干支纪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

纪年则按顺序取干支各一字,以甲子为始,癸亥为末,六十年循环一次,周而复始,直至无穷。

文献记载,中国殷朝的王充始创十二地支。他为了让民众更容易的记住这十二支,还采用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常见的动物对应来表示。

过年习俗首重祭祖祈福
“过年”是华人社会最大的传统节日。过年的重要活动包括上香、祭祖、祈福,表达“慎终追远”的孝道,也表现传承古人的道德传统。

传统的新年是从腊月(古代十二月称为“腊月”)八日开始,直到正月十五结束。“腊”这个字在中国古代是“祭祀”的意思。

“腊八粥”的第一碗是要供奉神佛、祖先,然后大家分享。早在商代开始,一年春、夏、秋、冬都得把天地、神明和祖先合在一起祭祀,这四大祭之中以冬祭的规模最大。因为冬祭大都在十二月举行,所以就把十二月叫做“腊月”。

而且“腊八”是佛祖释迦牟尼开悟成佛的日子,民间与寺院都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借以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十二月廿三日“过小年”。华人社会民间传统习俗认为灶王爷监管人世间的一举一动的善恶,到了腊月廿三日祂会回天庭去呈报,人们到除夕再贴上新的灶王像。这种活动表征中国人“举头三尺有神灵”,凡事要知所进退,要对自己的良心负责。

十二月廿八日是大扫除,除旧布新。
三十日,也称“除夕”,是庆贺新年活动的最高潮,也是“祭神祭祖”的日子。其中,贴门神、接财神(福神、贵神、喜神、太岁神)、请灶王爷像、贴春联敬神明、放鞭炮驱鬼邪、给压岁钱压住“邪祟”、灯火报平安等都与中国人敬天地、敬神明的传统有关。

传说鬼怕桃木,春联的原形便是桃符。至五代蜀主孟旭在桃符上题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为正式的春联的开端。年节期间,还有庙会、地方戏、武术、杂耍、踩高翘、舞龙和舞狮等等,喜气洋洋的气氛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的灯谜会为止。

中国历法“阴阳平衡”
中国历代皇朝的历书与皇帝年号联系在一起,都由皇帝颁布,因此历法顺理成章的被称作“皇历”。又因为最早的历法来源于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轩辕黄帝,因此也叫“黄历”。皇历以干支纪年,包括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指导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吉、凶、宜、忌,涉及婚姻嫁娶、仪式庆典、建造搬迁、生活起居、祭祀安葬等方面的内容。

二十四节气是取决于太阳的位置。中国古代利用日晷测量,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日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八卦),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将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所以,中国传统历法中的节气是由观测太阳所决定的,属于太阳历;再搭配一般人容易观察到的月亮的圆缺,订出了每个月的初一“朔”(月缺),十五“望”(月圆)而形成了“阴阳合历”。

因此,中国历法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阴阳平衡”的思想法,是“阴阳合历”,而不是单纯的“阴历”,也不是单纯的“阳历”。

一般人为了对应西元的“太阳历”,而把中国历法称为“阴历”是完全错误的。还有把中国历法称为“农历”,认为只适用于务农,不适用于工商社会,也是窄化了中国历法的精深之处。

现在人们常用的公历就是一种太阳历(简称阳历)。它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其“月分”的划分与月亮的盈亏没有关系,只是个名称而已。伊斯兰教历法是一种典型的太阴历(简称阴历),它完全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为基础定月分,每年12个月,大约354天,所以积33年与公历相差一年。

从汉武帝确立直至清末,以正月初一为元旦的阴阳合历,沿用了两千年多年之久。到了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政府为了彰显其“新政”,把古代的元旦称为“春节”,西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中国传统节日除了新年之外,还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盂兰盆会、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此外还有浴佛节、七夕等,几乎都与祭祀、神话,或佛、道教有著密切的关系。

1949年9月27日,中共正式掌权前夕通过采用“西元纪年法”,将西历1月1日明订为“元旦”,将正式传统的正月初一改为“春节”。这样一改,传统过年中感谢神明、尊敬神明与先祖的文化内涵就被去除得一干二净了,摆明的似乎只是个普通的庆祝“春天”来临的节日而已。文革结束后,传统的庆祝方式稍为有所恢复。

从过新年看数千年古文明
中华文明五千年中,传统敬天地、信神明、仁民、爱物正统文化深厚的精神内涵,蕴育健康的、富有活力的中国社会,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对政治起著制约和引导的作用,满足人们在各个生存、安全、精神、情感等等领域不同层次的需求。

华人社会“过年”是过“中国新年”,而绝不是“过春节”。

同样的,中国历法,正本清源应该正为名“皇历”、“黄历”,而不是“阴历”。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宋词欣赏 定风波

    下一篇: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才华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