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啸月 千古文豪苏东坡(中)
2018-11-07

文︱云中君

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1065年)冬,苏轼在凤翔的任期届满后,迫不及待地奔回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不料翌年,他深爱的妻子早逝。

苏轼的妻子王弗,是本乡贡进士的女儿,知书识礼,能诗能文,十六岁嫁给他,后来生下儿子苏迈,可惜红颜薄命,享年仅二十七岁;不到一年,父亲也去世了。带著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柩回到故乡眉山。

“乌台诗案”蒙冤入狱
熙宁元年(西元1068年),宋神宗即位,服满丧期的苏轼离开故乡,出任监官浩院(掌管官吏辞令书的官)。此时,宋神宗为挽救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并推行其提倡的新法。苏轼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认为,即使变法也应逐步进行,而非如王安石变法般地急于求利。所以他不断上书宋神宗,呈奏〈议学校与贡举札子〉、〈谏买浙灯状〉,又上〈上皇帝书〉及〈万言书〉,但都未被宋神宗接受。苏轼因而成为当时反对王安石等新法派中的旧法派的一员,在政治上受到严重排挤,有人甚至为此诬告苏轼贩卖私盐。

宋神宗熙宁四年(西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岁的苏轼见变法大局已定,反对也无用,他更不愿陷入宗派斗争的漩涡中,便请调杭州任职。在杭州,不但结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的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以诗人的身分,体验更丰富的人生,从此开拓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宋神宗熙宁七年(西元1074年),苏轼自愿调任密州。他在密州也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超然台记〉、〈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苏轼后来被调任到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西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一天突然闯进一位朝廷钦差,不容分说便把他捉拿进京。原来一群和苏轼有嫌隙的御史,为讨好王安石,便指称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罪。不久,苏轼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对苏轼的审问进行了一百多天,苏轼的政敌李定等人,千方百计罗织罪名,妄图把苏轼置于死地,他们的卑鄙行为引起很多正义之士的不满。除湖州、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苏轼祈福外,前太子少师(太子的老师)张方平、前吏部侍郎范镇也替他上疏求情,于是情势缓和下来。再加上宋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学,又有生病的曹太后(宋神宗的祖母)为他说情,最后只定了苏轼“讥讽政事”之罪。是年十二月廿八日,宋神宗判他流放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苏轼终于免于一死。

宋神宗元丰三年(西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刚到黄州,生活困难,没有薪水,连住的地方都成问题。后来,只好暂居定惠院里,天天和僧人一起吃饭,一家大小靠过去积蓄的钱节俭过活。老友马正卿实在看不过去,请得城东废地数十亩,让他耕种、造屋。苏轼汗流浃背地在东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润之则在一旁帮忙,夫妻二人同甘共苦。

在黄州的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豁达的苏轼却能在精神生活上为自己找到乐趣。由于他亲自在东坡开荒种地,所以对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地方产生深厚的感情,他赞扬这东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坚硬的道路,勉励自己也必须不避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于是他把东坡看作是自己个性的象征。辛苦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并时常游赤壁,泛舟于江渚之上。

开创诗词豪放风格
书画影响后世深远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心灵打击很大,也让他深深体会到自己做人方面的缺失,因而写了不少与修养有关的文章,如:〈前赤壁赋〉,探讨人生的变与不变的道理;他还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作品,阐发自己旷达的人生态度。此时的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达到顶峰,在做人的原则上也达到极高的境界。苏轼文章开阔、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在书法的领域,他擅长于行书和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在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之中排名第一。

至于苏轼的画,笔酣墨饱,生趣盎然,尤其是他所画的枯木竹石,苍劲雄放,令人佩服不已,对于后代文人画的发展影响深远。他的学术著作《易传》、《书法》等,文辞博辩,析理透辟,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也对他的作品赞叹不已。

宋神宗元丰七年,宋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团练副使。路过金陵(今南京市)时,遇到当年政敌王安石,两人谈得非常投机,这时的苏轼仍然正气在胸,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对王安石毫不客气,义正词严地责备王安石不该连年在西方用兵,又在东南造成大刑狱,违背祖宗仁厚的作风。此时的王安石也已历尽沧桑,胸襟开阔多了,不但不见怪,反而对别人说:“真不晓得再过几百年,才能出现像东坡这样的人物!”

无竹则俗  无肉则瘦
不俗不瘦  竹笋炒肉
苏东坡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位美食家。

他继承了诗圣杜甫将菜肴饮食名目写入诗歌的创作思路,利用自己辗转大江南北的丰富人生经历,将华夏饮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荤素菜肴、水陆珍馐、南北水果、软硬饮料,种类繁多的人间食物,被他写进了诗文作品,其中不乏在民间广为传诵的名句、名篇。在历代文人中,苏东坡堪称描写、表现华夏美食第一人。

苏东坡并不是一位只能坐而论道、远离庖厨的君子,他是一位知行合一的大智慧者。他会吃、能饮,能说、会写,同时他也能动手制作——亲自烹饪,这在文人之中是非常罕见的。当今世界,几乎无人不知中华美味中有“东坡肉”和“东坡肘子”二道名菜,这二道佳肴的发明者都是苏东坡,而且是苏东坡在黄州落难时期发明的。

苏东坡生平爱竹,也特别喜爱吃猪肉。“东坡肉”吃起来酥而不碎,肥而不腻,汤肉交融,爽滑可口,为了掌控火候和口味,他曾经写了一首食猪肉诗:“洗净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燄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猪肉颂〉文)这首诗虽看似在说明如何煮猪肉、吃猪肉,但苏东坡以“火候足”、“君莫管”的诗句,似乎也在表达——唯有自身定力够,才能真正处于红尘世间而心不扰。

竹笋产自翠竹,苏东坡就把他喜欢的二种食材——猪肉和竹笋放在一起混炒,并与朋友戏说:“无竹则俗,无肉则瘦;不俗不瘦,竹笋炒肉。”由此,他发明了竹笋炒肉,猪肉与竹笋不仅是佳配,而且也是合乎时令的一道美食。(未完待续)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转世再生、投胎奇事等二则

    下一篇: Emperors Yao and Shun Honored Xu You (Par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