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任洗墨的书法家——米芾
2018-10-08

文︱梅媛

米芾(芾,音“服”),“宋四书家”之一,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又因举止颠狂,称为“米颠”。

在书法上,米芾书体潇散奔放不失法度,苏东坡称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在绘画上,他独创“米家云山”画法,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在人品风骨上,米芾“离任洗墨”的廉洁故事至今仍为人们世代传颂著……

天赋优异 聪慧好学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其五世祖为开朝功臣,高、曾祖辈都是武官,至父亲米佐始为读书人,母亲阎氏为宋英宗皇后高氏乳母,从小生长在皇亲国戚豪宅下的米芾,有著光亮显赫的身世背景。

自幼聪慧好学的米芾,六岁时就已熟读诗百首,七岁开始学书法,十岁能写碑文,二十一岁就步入官场,可见他的天赋资质之优。步入而立之年后,应召选入京城,为书画学博士,官礼部员外郎。

书体如风樯阵马 沉著痛快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和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他擅长各种书体,但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字体刚健端庄又不失流丽的姿态。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大多刻其书法,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在“宋四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米芾的书体虽潇散奔放却又不失法度,苏东坡称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著痛快”,也就是说,他写起书法来,行动迅疾,气势雄壮,有如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黄庭坚则形容他“如快剑斫阵,强弩射潜力……书家笔势,亦穷于此”,也是说他动作敏捷,写出来的字如射出的强弩般劲利。

关于写字,米芾曾做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他笑称苏东坡是“画字”、黄山谷是“描字”、蔡襄是“勒字”、自己则是“刷字”,这是以运笔的速度来分析作品的特色,鲜明的对比,不但看出此四人的书风,同时也看出此四书家的个性迥然不同。

全无富贵愿独好“握游”

米芾爱石成痴,镇日沉溺其中,在涟山作官时,收藏许多奇石,经常把玩,整日不出门,甚至为之怠忽公务。他常把所爱藏于袖中,一有空就取出观赏,称之为“握游”,旁人颇为侧目,他却毫不以为意!

一次,他任无为州监军,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此足以当吾拜。”于是命左右为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此事传开后,人们都觉得他的行为很好笑。

后来,他又听说城外河岸边有一块奇丑的怪石,便命令衙役将它移进州府衙内,米芾见到此石后,大为惊奇,竟跪拜于地,并说:“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还有一次,他得到一块端石,此石直立部分像座小山,下方低凹处则可储水又可磨墨,米芾一再把玩,爱不释手,连睡觉都舍不得放下,最后竟抱著端石睡了三个晚上。

作书认真 态度严谨

米芾在书法上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来自他后天的苦练,他临摹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褚遂良等人,上溯更远的先秦咀楚文、石鼓文与鼎铭等。他阅览广博、精通前人的笔法,因此当时有人笑他是“集古字”,但他在精熟古人笔法且融会贯通后,便能加以运用并成为自己的风格。

他每天临池不辍,史料曾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米芾作书十分认真,曾自述:“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二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意思是说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二字自己满意,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相当高,态度严格谨慎。

独创“米家云山”画风



米芾也是一位特别的画家,他画图的时候,不一定用笔,有时以蔗渣,有时用莲蓬,常有新的创意。

特别擅水墨山水的米芾,人称“米氏云山”,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以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然而,米芾画迹甚少留传下来,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此画风得以延续,致使“米氏云山”画风登上另一新阶,为画史所称道。

离任洗墨的故事

米芾一生以石为伴,以笔写书,更难得的是,他以特有的人品和风骨,书写人生,书写清正。关于米芾的廉洁故事,最著名
的莫过于“米公洗墨”的故事了。

米芾曾在涟水为官,他办事秉公,爱民如子,民众待他也如父母一般,都称他为青天。元佑年间,米公任满即将离去。百姓们得知他要走,天未亮就起床,有的拎来鸡鸭,有的扛来花生、大米,有的提来海味,有的送来果品,可是米公还是跟往常一样,一样礼物都没收。

米公告别乡亲后便动身起程,才走了一段路又折转回来,大家都觉得诧异。原来几天前他就叮嘱随从,不许带走涟水的一草一木。此时他突然想起自己带走的笔尚留有墨汁,于是便转身回来,把笔统统取出,在池中一一清洗干净,百姓见了都觉得非常感动。

现在在江苏淮安市北边的涟水县,在五岛公园南岛上,有一个卓然耸立的亭子,亭前是一池墨砚状的清水,亭曰“米公亭”,池曰“米公洗墨池”,便是人们为纪念这位清官所建造的,据说,这里的池水终年呈墨色,宛若一面历史悠远的古镜,折射出百姓对米公亘古不变的景仰。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说说“香”文化

    下一篇: Confucius and Socrates: The Courage to Stand on the Side of Truth (Par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