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 之 历史变局
2018-01-08
作者:宋紫凤

凡历史大局之变迁,皆先之以文化启蒙,踵之以政局变动,成之以天命时运。两千年前的中国,从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走向一统,亦有其思想先导、政治实践、天意安排,而非是简单的一场实力较量与军事征服。

大一统者,乃天地之长经,古今之通义。所以三皇御世,以道一天下;五帝之出,以德一天下;三王相延,以王道一天下,中华大地曾有万国之邦,无不一统于天下共主之号令。直至西周末年,王纲废驰,继入东周之世,礼崩乐坏,五百年间,诸侯并争,天下大乱。

这是秦以前之中国。然而在道德状况决定一切,包括政治的前提下,历史发展到此时,已不可能再有一位皇、帝、王来到世间,以皇道、帝道、王道来“一”天下,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亟待确立,这就是一统于中央的郡县制政治体系,与王霸道兼用的治国思想的出现。历史上凡大局之变迁,皆先之以文化启蒙,踵之以政局变动,成之以天命时运,这一次变局亦不例外。

文化︱一统共识为意识先导
自老子走后,诸子百家间的论道越发如火如荼。到了战国之世,稷下学宫内的百家争鸣,如春风夏阳般充满生机与活力,那是自上古以来的一次厚积薄发,并终于汇合为一个中心 —— 大一统。有人向往“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有人呼吁王者“以道莅天下”、“执一无为”(《道德》);有人倡议“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道原》);有人勾勒出“天子出令于天下……书同名,车同轨”(《管子》)的宏大蓝图;还有如《春秋‧公羊传》之类,由“尊王攘夷”之义,发明其“大一统”的微言大义。“大一统”思想已然时代之共识,百家之旨归。

政局︱结盟与冲突为一统之趋动
而与此大一统思潮相呼应的,则是政治局势的纵横开合,波澜壮阔。诸侯间,争战、结盟、合纵、连横,其鹄的由春秋时的尊王攘夷,进而为战国时的华夏一统,最终,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胜出,是为战国七雄。在这一场将决定华夏民族未来的大决战中,有人将大一统的希望寄托于齐国,宣扬“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荀子》);有人将大一统的希望寄托于楚国,游说楚国为合纵之盟;有人将大一统的希望寄托于秦国,献策秦王远交近攻……

在这个兵征天下的乱世,谁才是受命于天的王者?

天时︱受命于天 历数在秦
就这一点的考证中,会发现关于秦国将要成就霸业,甚至改朝换代的预言多有流传。然而《史记‧秦本纪》中的一条纪录尤其重要,应该说是直接点出了秦始皇的出现。这就是秦献公十一年(西元前374年),周烈王太史儋对秦献公所说的:“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周太史所预见的是他生前身后五百年的大变迁,虽然语焉不详,词意隐晦,但可试解之。西周末年,秦人击退犬戎,护送周平王东迁,周平王将岐周故地封给秦襄公以旌其勤王之功,秦人因以立国,想来此即“周故与秦合”之谓也;然而东周之世,诸侯争霸,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秦国亦为其一,故而又曰“合而别”;又,东周历时五百年而亡于秦,九鼎入秦庭,正是“别五百岁复合”;之后约十七年,即周太史所说的“霸王出”的时候,22岁的秦王赢政正在雍城举行盛大冠礼,从这里开始,他将要亲理朝政,独断干纲。—— 一百三十五年前,太史儋的谶言至此明验!天道有常,历数有归,秦王御世,岂人力为!

西元前236年,秦人的铁骑列阵于太行山的高地之上,以万弩齐发的气势俯视中原,并从此拉开席卷天下的大战阵。秦王振长策而御宇内,十五年间,追亡逐北,横扫群雄,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于在西元前221年,一统中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如日初升。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Kitt

    上一篇: Unmoved by Honor or Disgrace, Unfazed by Retention or Dismissal

    下一篇: 年轻女子爱慕弟子阿难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