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系列: 德的修养 (一)
2015-10-11

文/ 思延

一.诚信——为人之本,成事之本

诚信乃诚实守信。诚即诚实,诚心诚意,不撒谎,不欺诈,说真话,做真事;信是讲信用,遵守诺言,不违约。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已深植于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成为做人的根本,立事的基石。在古今中外的史册中,留下很多关于诚信的言论、典故和感人故事。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

《弟子规》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论语•为政》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李白诗曰:“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法国大文豪大仲马说:“当诚信消失的时候,肉体也没有生命了。”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一诺千金”,“一言九鼎”

由此可见,诚信多么重要!古代的中国人轻生死而重承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为了诚信可以慷慨赴死,那绝对是道德高尚的表现,是人格超拔的写照。打开历史的画卷,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了太多的诚信故事,一直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践行着这一美德,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承。

西汉初年,有个叫季布的人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得到一百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当刘邦打败项羽当上皇帝,搜捕项羽的部下,而季布曾为项羽的得力干将。由于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为赏赐的一千两黄金而出卖他。刘邦的谋士很欣赏季布的信义,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使得刘邦赦免了季布,还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季布用他的诚信免除了杀身之祸。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399名死囚,感恩唐太宗博大仁慈的胸襟,用他们的诚信拯救了性命,尽了孝道、夫道、父道。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并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也会让自己免受苦楚。我们都愿意借东西给讲诚信的人,“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有了诚信,就相当于拥有了人际关系中的通行证,就会让我们拥有好人缘。诚信也不是挂在嘴边,说了就说了,而是要用实际行动落到实处,即做到才是真;在人际交往中,互不设防,与人方便,为他人着想,急他人之所急。其实诚信也是宽容和大度的体现,是提高效益的有效方式。

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贪图一时的安逸,失信于人,只会毁了自己的声誉,无异于失去西瓜捡芝麻,一定是得不偿失。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三岁小孩都熟知的“狼来了”的故事,教育了一代代的中国人,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会面临怎样的不良后果。失去诚信,在交际中会失去朋友和友谊;在生意场中会失去顾客;在教育中会损毁孩子的未来;在学术上的弄虚作假会终无所获;在家庭中会失去亲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诚信是人的第二生命,关乎着人生的成败。因此,一个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无论身处高位还是一介草民,都需有诚信。

同时,诚信也是企业成功的保障。任何一个企业,要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立足生存,首先就要做到诚信。诚信是塑造企业形象和赢得企业信誉的基石,是竞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砝码,是企业的命根子,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有良好的诚信形象。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交易的过程中,除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还需考虑交易的安全系数。如果交易的双方都讲诚信,不仅降低交易的成本,也大大提升交易的成功率,否则可导致血本无归。同时,诚信也给双方提供一种合理的预期。因为人基本都趋向于有序的,可预见的,合法的和有组织的世界,不愿处于一个难以控制的,混乱的,危险重重,险象环生的境况。如果交易的双方都诚实不欺,恪守交易规则,就会有一种安全感,解除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反之,如步步设防,绞尽脑汁,交易必难成功,人岂不也活的太累?古人云:“经营之道在于诚,赢利之道在于信”。海尔一诺千斤,时刻把用户放在首位,成为家电业的领航者。在企业内部,老板对员工要讲诚信,才能留住员工,让企业持续发展。员工对顾客要诚信,产品要有可靠的质量保证,假冒伪劣品只能败坏企业形象,让企业走向坍塌。

曾经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不讲诚信的很好例子。三鹿集团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奶粉中加入过量的三聚氰胺这种有毒物质,导致数万名婴幼儿患肾结石,并有多名婴幼儿死亡。最终,三鹿集团的几名高管也不得不接受法律的审判,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乳业巨头三鹿集团在一片慨叹声中走向破产。这说明一个企业不讲诚信不仅危害百姓利益,残害生命,而且让自己也难逃法网,走向罪恶的深渊。
    来源: 看中国 责编: Lisa

    上一篇: 宋美龄的晚年生活 与长寿之谜

    下一篇: 清廉爱民、敢讲真话的元代贤臣